Page 39 - 《广西植物》2023年第12期
P. 39
12 期 陆昭岑等: 广西莎草科薹草属植物小志 2 2 0 5
2015)、平 乐 薹 草 ( C. pingleensis Z. C. Luꎬ Y. F.
Lu & X. F. Jin) ( Lu et al.ꎬ 2020)ꎬ新记录种如菊 3 广西薹草属植物新资料
芳薹草( Carex trongii K. K. Nguyen) ( 余 丽 莹 等ꎬ
2012)与茶色薹草(C. fulvo ̄rubescens Hayata)(赵晓 结合最近的野外调查采集及馆藏标本研究ꎬ
超等ꎬ2016)ꎮ 综上表明ꎬ目前广西薹草属的物种 经查 阅 相 关 资 料 ( 戴 伦 凯ꎬ1994ꎻ 梁 松 筠ꎬ1995ꎬ
多样性仍不清楚ꎬ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仍十分 1998ꎻ 李沛琼ꎬ1999ꎻ 戴伦凯等ꎬ2000ꎻ Dai et al.ꎬ
必要ꎮ 2010ꎻ 黄德爱和韦毅刚ꎬ2016ꎻ 陈文俐和张树仁ꎬ
基于目前馆藏的广西薹草属植物标本来看ꎬ 2018)ꎬ广西薹草属植物又有 8 个新记录种得到确
绝大部分腊叶标本都是采自 20 世纪 30 至 60 年 认ꎮ 鉴于近年国内外学者对广西植物多样性高度
代ꎬ主要的采集人有陈少卿、陈照宙、李荫昆、陈德 关注ꎬ以及薹草属植物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ꎬ特予
昭、陈立卿、钟济新、钟树权、张肇骞等老一辈植物 以报道ꎮ 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ꎮ
分类学家和植物采集家ꎬ另外还有一些早期的科 3.1 禾状薹草 图 2: A
考队也采集了较多的薹草属植物标本ꎬ如大瑶山 Carex alopecuroides D. Donꎬ Trans. Linn.
综考队、花坪综合考察队、元宝山综合考察队、北 Soc. 14: 332ꎬ 1825. L. K. Dai in L. K. Dai & S.
京队、广西队等ꎮ 综上所述ꎬ广西薹草属植物的采 Y. Liangꎬ Fl. Reip. Pop. Sin. 12: 305. 2000. L. K. Daiꎬ
集和研究都十分薄弱ꎬ有必要对该类群开展深入 T. Koyama & G. C. Tucker in C. Y. Wuꎬ P. H. Raven &
的研究ꎮ D. Y. Hongꎬ Fl. China 23: 382. 2010.
本种 与 似 横 果 薹 草 ( C. subtransversa C. B.
Clarke)相近ꎬ区别在于前者植株较高ꎬ雄小穗近棍
棒形ꎬ雌花鳞片长圆状卵形或披针状卵形ꎬ果囊
卵形ꎮ
凭证标本: 广西ꎬ桂林市ꎬ龙胜县ꎬ大地乡红毛
冲七树湾ꎬ生于山谷水旁ꎬ1957 年 5 月 14 日ꎬ覃灏
富、李中提ꎬ70060(IBK)ꎮ
分布: 中国云南、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台湾
等地ꎻ不丹、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尼泊尔、新几
内亚、菲律宾ꎮ 中国广西首次记录ꎮ
3.2 仲氏薹草 图 2: B
Carex chungii Z. P. Wangꎬ Journ. of Nanjing
图 1 广西薹草属植物物种数量变化
Univ. 2: 44ꎬ 图 1ꎬ 1962. Y. C. Tang in L. K. Dai &
Fig. 1 Changes in number of species of
S. Y. Liangꎬ Fl. Reip. Pop. Sin. 12: 157ꎬ pl. 31:
Carex from Guangxiꎬ China
9-12. 2000. Y. C. Tang et al. in C. Y. Wuꎬ P.
H. Raven & D. Y. Hongꎬ Fl. China 23: 324. 2010ꎮ
本种与东方薹草(C. tungfangensis L. K. Dai et
2 模式标本产自广西的薹草属植物 S. M. Huang)相近ꎬ区别在于前者雄小穗较短ꎬ长
1.5 ~ 2.5 cmꎬ雄花鳞片倒卵状长圆形ꎬ雌花鳞片倒
广西薹草属植物表现出较高的特有性ꎬ作者 卵形或长圆形ꎬ顶端具长 1 ~ 2.5 mm 的芒ꎬ果囊长
将 16 个模式标本采自广西的类群进行了系统整 于鳞片ꎬ菱状椭圆形ꎬ小坚果卵形ꎮ
理分析ꎬ同时基于近年来的野外考察和馆藏腊叶 凭证标本: 广西ꎬ桂林市ꎬ灵川县ꎬ大圩镇伏荔
标本研究ꎬ对其模式产地准确性、分布信息等都进 村ꎬ生于灌丛路旁ꎬ海拔约 150 mꎬ2013 年 3 月 12
行了考证和补充ꎬ确定目前分布仅局限于广西的 日ꎬ灵川县普查队ꎬ450323130312021LY(IBK)ꎮ
有 8 种ꎬ其余 8 种在广西周边省份有分布记录ꎬ详 分布: 中国福建、安徽、河南、湖南、江苏、山
见表 1ꎮ 西、浙江、四川ꎮ 中国广西首次记录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