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广西植物》2023年第7期
P. 35

7 期                     田甲佳等: 云南三个地区马铃薯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1 2 0 3

            小麦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马雪等ꎬ2014ꎻ邬时                          1.2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民ꎬ2015)ꎬ其营养价值高、粮菜兼用ꎬ并且马铃薯                              消毒:将马铃薯根、茎、块茎表面杂物用自来
            面粉储备时间长ꎬ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ꎮ                              水反复冲洗 3 ~ 4 次后ꎬ用无菌水冲洗干净ꎬ沥干水
            云南是我国西南地区主要的马铃薯产地ꎬ马铃薯                              分ꎮ 将材料用无菌刀切成小段ꎬ置于 50 mL 无菌
            产业已成为云南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                              离心管中ꎬ依次用 75%乙醇、无菌水和 10 mL 配置
            柱产业( 卢丽丽等ꎬ2018)ꎮ 马铃薯产量及品质受                         好的 5% H O 浸泡 3 minꎬ期间不断震荡ꎬ用无菌
                                                                           2
                                                                         2
            真菌病害影响很大ꎬ目前主要使用化学农药对真                              水冲洗 3 次ꎮ 将经消毒后的组织置于无菌滤纸上ꎬ
            菌病害进行防治ꎬ由于化学药剂会对环境及人畜                              吸干表面多余水分后将根、茎、块茎切成 5 mm × 5
            健康造成极大威胁ꎬ因此生物防治已成为马铃薯                              mm 的小块ꎮ 为检验消毒是否彻底ꎬ依次设置 2 组
            真菌病害防控的研究热点ꎮ 有研究发现ꎬ马铃薯                             对照:(1)吸取 100 μL 最后一次清洗组织块的无
                                                               菌水至新鲜无菌 PDA 培养皿上ꎬ用无菌涂布器涂
            内生菌对真菌病原体( 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
            禾谷镰刀菌、灰葡萄孢菌等)、细菌病原体( 疮痂链                           布均匀ꎻ(2) 使用按压法ꎬ将消毒的组织块放至新
                                                               鲜无菌 PDA 平板上ꎬ稍加按压ꎬ放置 20 min 后移
            霉菌、黄单孢菌)和内生毒素龙葵碱等有抑制作用
                                                               去组织块ꎬ每组处理设置 3 个平行ꎮ 将以上 2 种不
            (Sessitsch et al.ꎬ 2004ꎻ王 剑 峰ꎬ2012ꎻ艾 洪 莲 等ꎬ
                                                               同方法处理的对照置于 26 ℃ 培养箱中进行培养ꎬ
            2017ꎻ郑旭ꎬ2019ꎻ张家欣ꎬ2022)ꎮ
                 本研究对云南省 3 个地区马铃薯的根、茎、块                        观察有无菌落长出ꎬ以明确组织块消毒是否彻底ꎮ
                                                                   分离纯化:将准备好的小组织块采用组织块
            茎中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ꎬ通过观察其微观形
                                                               接种法(韦艳梅等ꎬ2016)ꎬ等距离放在含有氨苄青
            态和分析其 ITS 序列鉴定真菌ꎬ并在此基础上对内
                                                                                                         ̄1
                                                                                ̄1
                                                               霉素(50 mgmL ) 和卡拉霉素(10 mgmL ) 的
            生真菌的组成及相关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和比
                                                               MY 培养皿中ꎬ每个培养皿放置 8 ~ 10 个组织块ꎬ
            较ꎬ拟探讨:(1) 马铃薯内生真菌种群的多样性ꎻ
                                                               待培养皿做好标记后倒置ꎬ放于 26 ℃ 生化培养箱
            (2)马铃薯不同组织部位内生真菌的分离率和定
                                                               中培养ꎬ培养 7 d 左右ꎬ期间不定期观察组织下方
            殖率ꎻ(3)不同地区内生真菌的优势菌属及不同部
                                                               或边缘处是否有菌落出现ꎻ根据菌落生长形态、颜
            位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ꎮ 本研究旨在丰富马铃
                                                               色和时间 等ꎬ 采 用 尖 端 菌 丝 挑 取 法 ( 吴 小 平 等ꎬ
            薯内生真菌种群ꎬ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内生真
                                                               2009)ꎬ及时将单个菌落的新鲜菌丝挑出ꎬ转接到
            菌及代谢产物对马铃薯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提供
                                                               30 mm PDA 培养皿中ꎬ倒置于 26 ℃ 生化培养箱中
            物质基础ꎮ
                                                               培养观察ꎮ 反复多次转接培养以获得形态一致的
                                                               单一菌落ꎬ即为纯化好的内生真菌菌株ꎮ 将其转
            1  材料与方法
                                                               接到 60 mm 培养皿中ꎬ标记名称及转接日期ꎬ放置
                                                               在 26 ℃ 培养箱中培养 3 ~ 10 dꎬ平板没有污染ꎬ待
            1.1 材料
                                                               长满培养皿后于 4 ℃ 冰箱保存ꎮ
            1.1.1 供试植物  马铃薯健康植株于 2020 年 5 月                    1.3 内生真菌的鉴定
            采自云南省德宏芒市、大理喜洲和临沧双江ꎮ 在                             1.3.1 形态学鉴定  挑取少量各菌种菌丝体置于
            盛花期采集完整植株ꎬ包括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ꎮ
                                                               载玻片上ꎬ添加乳酸酚棉兰染色液ꎬ使菌丝染色ꎬ
            选取地上部分的主茎( 冠层以下 10 cm 及露出土                         同时使用接种针将菌丝挑拨松散后从一侧缓慢盖
            层外的上 10 cm)及地下部分根( 须状根) 和块茎ꎬ                       上盖玻片ꎬ并在蔡司显微镜下观察ꎬ记录显微镜下
            主根长约 40 cmꎬ茎长 80 ~ 100 cmꎬ块茎大小为 8                  各菌株菌丝的形态特征ꎮ 根据传统的形态学鉴定
            cm × 5 cmꎮ 采集完毕后ꎬ立即带回实验室进行后                        方法ꎬ结合«真菌鉴定手册» ( 魏景超ꎬ1979) 和« 真
            续马铃薯内生真菌的分离ꎮ                                       菌的形态和分类»(戴芳澜ꎬ1987)等参考资料对内
            1.1.2 试 验 培 养 基   马 铃 薯 葡 萄 糖 琼 脂 培 养 基            生真菌菌株进行初步鉴定ꎮ
            (PDA):成品培养基ꎮ MY 培养基:21 g 酵母麦芽                      1.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用改良的 CTAB 法对马铃
            浸粉肉汤ꎬ15 g 琼脂ꎬ加蒸馏水至 1 000 mLꎬ121 ℃                  薯内生真菌菌株进行 DNA 提取(张妙彬等ꎬ2009)ꎮ
            下灭菌 20 minꎮ                                        参考易天凤等(2019)的方法ꎬ利用内生真菌通用引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