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广西植物》2023年第9期
P. 91
9 期 李作森等: 乌鲁木齐达坂城山区地衣生态位特征的研究 1 6 3 9
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 B = 12.093 4 和 B = 2.600 种仅与较少物种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ꎬ但生态位
α i
7ꎻShannon ̄Wiener 生态位宽度最宽的物种为丽黄 重叠值都较高ꎮ 这说明生态位宽的物种与其他物
鳞衣( Rusavskia elegans)ꎬLevins 和 Shannon ̄Wiener 种间出现重叠的概率较大ꎬ但重叠值不一定较高ꎬ
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 B = 11.665 5 和 B = 2.692 而生态位宽度较窄的物种与其他物种出现重叠的
α
i
9ꎮ 这两个种的生态位最宽ꎬ在所调查的大多数样 概率较小ꎬ但重叠值可能较高ꎮ
方中分布ꎬ分布范围广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充分ꎮ 以生态位重叠值为指标ꎬ对达坂城山区调查
生 态 位 次 宽 的 物 种 为 碎 茶 渍 ( Lecanora 的 111 种地衣物种进行聚类分析和排序分析ꎬ将
argopholis)、方斑网衣(Lecidea tessellata)、怀俄明黄 聚类结果与 PCoA 排序结果相结合ꎬ可将达坂城山
梅 ( Xanthoparmelia wyomingica )、 莲 座 微 孢 衣 区的 111 种地衣物种划分为 3 个生态类群(图 1)ꎮ
( Acarospora rosulata )、 粉 瓣 茶 衣 ( Lobothallia 第一个 生 态 类 群ꎬ包 括 丽 黄 鳞 衣、内 卷 野 粮
alphoplaca)、 盾 原 类 梅 ( Protoparmeliopsis peltata) 衣、碎茶渍、莲座黄茶渍、垫微孢衣等 55 种地衣ꎬ
等ꎬ适应范围较广ꎬ能够较充分地利用生境资源ꎮ 这些地衣在所调查的不同海拔区域的样方中均有
生态位较窄的物种有泡状微孢衣( Acarospora 分布ꎬ分布范围较广且 Levins 生态位最宽的内卷
bullata)、斯塔妃微孢衣( A. stapfiana)、朝 鲜 黄 梅 野粮衣和 Shannon ̄Wiener 生态位最宽的丽黄鳞衣
( Xanthoparmelia coreana )、 软 鹿 石 蕊 ( Cladonia 也属于该生态类群ꎬ与大部分地衣物种之间都存
mitis)、矮石蕊( C. humilis) 等 38 个物种ꎬ其 Levins 在生态位重叠ꎮ 第二个生态类群ꎬ包括鳞饼衣、亚
和 Shannon ̄Wiener 生 态 位 宽 度 值 分 别 为 B = 兰灰平茶渍、桃红平茶渍、疣平茶渍等 27 种地衣ꎬ
α
1.000 0和 B = 0.000 0ꎬ他们在调查中仅出现在 1 这些地衣大部分主要分布在3 000 m以上的高海拔
i
个样方中ꎬ其生态适应范围窄ꎮ 区域ꎬ无人为干扰ꎬ风速较强、湿度较高、光照较弱
统计不同生态位宽度的物种数ꎬLevins 生态位 的向阴区域ꎮ 第三个生态类群ꎬ包括方斑网衣、盾
宽 度 B < 2.000 0 的 物 种 共 有 64 种ꎬ Shannon ̄ 原类梅、淡肤根石耳、金黄茶渍、亚洲多孢衣等 29
α
Wiener 生态位宽度 B <1.000 0的物种有 69 种( 表 种地衣ꎬ这些地衣主要分布在 2 500 ~ 3 000 m 的中
i
2)ꎬ由此可知ꎬ达坂城山区大多数地衣生态位宽度 高海拔区域ꎬ具有较弱的人为干扰且湿度较高的
较小ꎬ生态适应范围窄ꎬ资源利用能力较弱ꎬ他们 区域ꎮ
分布在不同环境区域的个别样方中ꎬ分布相对集 由此可知ꎬ达坂城山区地衣物种在不同海拔
中ꎬ导致其生态位宽度指数较低ꎮ 区域之间具有差异ꎬ主要是由不同海拔区域生境
2.2 达坂城山区地衣的生态位重叠 条件的差异而导致ꎮ 该地区低海拔区域较为干
达坂城山区地衣物种间的重叠值偏低ꎬ生态 旱ꎬ光照较强ꎬ随着海拔的升高ꎬ湿度增加ꎬ能够提
位 重 叠 值 小 于 0. 100 的 种 对 占 所 有 种 对 的 供更多的生态位供物种生存ꎮ
80.07%ꎬ其中生态位重叠值为 0.000 的种对占所 2.3 不同海拔梯度地衣物种的分布
有种对的 66.81%ꎬ生态位重叠值在 0.100 ~ 0.500 在达坂城山区采样海拔区域范围之间ꎬ根据本
之间的种对占所有种对的 15.51%ꎬ生态位重叠 地区植被分布带和样地分布特点ꎬ以 500 m 间隔将
值在 0.500 ~ 1.000 之间的种对仅占 4.42%ꎮ 这 采样区域分为 4 个海拔分布区域ꎬ分析不同海拔范
说明不同地衣种群间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较低ꎬ 围地衣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ꎮ 基于达坂城山
各物种对生境资源的适应存在差异ꎬ物种在生境 区 30 个样方中 111 个物种的盖度数据ꎬ计算样地间
资源的利用上形成了生态位的分化ꎬ种间竞争不 的 Bray ̄Curtis 距离ꎬ利用 PCoA 主坐标分析并绘制
激烈ꎮ 排序图(图 2)ꎮ 由图 2 可知ꎬ第一轴和第二轴解释
一般认为ꎬ生态位较宽的物种分布越广ꎬ与其 了总方差的 34%ꎬ不同海拔样地沿第一轴和第二轴
他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的机会就大ꎬ越容易出现 有序排列ꎬ低海拔样地之间离散程度较大ꎬ高海拔
较大的生态位重叠ꎮ Levins 生态位最宽的内卷野 区域分布相对聚集ꎬ说明低海拔区域各样地地衣群
粮衣与 77 个种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ꎬ但重叠值小 落物种差异性较大ꎮ 但是ꎬ该地区低海拔区域至高
于 0.650ꎬShannon ̄Wiener 生态位最宽的丽黄鳞衣 海拔区域样地沿第一轴有序排列ꎬ高低海拔梯度间
与 94 个物种之间都存在生态位重叠ꎬ与黑小极衣 样地地衣群落物种之间具有差异ꎮ
(Lichinella nigritella) 的生态位重叠值为 0.840ꎬ但 计算不同海拔区域地衣物种的多样性指数ꎬ
与其他物种之间的重叠值较低ꎮ 生态位较窄的物 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ꎬ 结果见图 3ꎮ 由图 3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