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广西植物》2022年第12期
P. 92
2 0 8 2 广 西 植 物 42 卷
旱等不良环境的干扰( 杨万勤等ꎬ2002ꎻ明庆忠和 2020 年ꎬ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种群变化速率
史正涛ꎬ 2007ꎻ Peng et al.ꎬ 2013)ꎬ还能有效发挥 较为缓慢(2.46%)ꎮ 但仍有 7 个树种种群大小变
群体效应抵御其他种群可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压 化率高于 5%ꎬ占 2015 年树种总数的 41.18%ꎬ表
力ꎬ故种群保持更新良好( 苏爱玲等ꎬ2010)ꎮ 然 明多数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ꎮ 群落种群大小变化
而ꎬ该种群较大径级个体对资源( 尤其光照) 需求 率大于 5% 的种群占比较古田山样地( 23. 26%)
较大ꎬ虽然干热河谷光照充足ꎬ但随着乔木树种胸 (汪殷华等ꎬ2011)、武夷山样地(19. 75%) ( 丁晖
径的增大、冠幅扩展以及郁闭度的增加ꎬ林下光照 等ꎬ2016)、BCI 样地(10%) ( Condit et al.ꎬ 1999)、
强度逐渐降低ꎬ从而影响该种群较大径级个体的 Pasoh 样地(2%)(King et al.ꎬ 2006)以及百山祖样
生长ꎬ致使种群优势度降低ꎬ这与光的耐受性是衡 地(0)(陈小荣等ꎬ2013)等高(41.18%)ꎬ这可能与
量植物更新需求和生态位分化的重要指标的研究 演替初期的群落内环境异质性较低ꎬ资源相对丰
结论相似(King et al.ꎬ 2006)ꎮ 富密不可分ꎬ符合物种周转率随林分年龄及演替
3.3 群落更新和演替规律 阶段逐渐减缓的趋势( Shugart & Hettꎬ 1973)ꎮ 然
森林群落中反映更新动态的直接指标为群落 而ꎬ在规模增大的种群中ꎬ攀枝花苏铁种群变化率
的死亡率和补员率( 丁晖等ꎬ2018)ꎮ 就年死亡率 最低(0.04%)ꎬ说明建群种攀枝花苏铁种群规模
(0. 29%) 而 言ꎬ 较 巴 拿 马 BCI 样 地 ( 2. 64%) 虽也在扩大ꎬ但均以小径级个体为主( 表 6) 且因
(Condit et al.ꎬ 1999 )、 马 来 西 亚 Pasoh 样 地 群落次生演替而导致的群落内环境( 如林冠下光
(1.46%)(King et al.ꎬ 2006)、鼎湖山 20 hm 亚热 照)的变化致使其优势度逐渐下降(Whitfeld et al.ꎬ
2
带常绿阔叶林样地(1.97%) (周小勇等ꎬ2005)、古 2014)ꎬ种群逐渐势微ꎬ易危形势依旧不容忽视ꎬ在
田山 5 hm 样地(2.02%) ( 汪殷华等ꎬ2011)、百山 无人为干扰情况下ꎬ森林群落未来演替路径可能
2
祖 5 hm 样地(1.45%) ( 陈小荣等ꎬ2013)、天目山 与攀枝花苏铁种群就地保护产生矛盾ꎬ应在日后
2
1 hm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1.51%) ( 游诗雪 种群科学管理中加以关注ꎬ尽量在不影响群落次
2
等ꎬ2016)以及武夷山 0.48 hm 样地(1.31%) ( 丁 生演替进程的情况下对攀枝花苏铁种群进行有效
2
晖等ꎬ2018) 低ꎮ 群落年补员率(2.75%) 则居中ꎬ 就地保护ꎮ 即便如此ꎬ在今后若干年内ꎬ干热河谷
低于古 田 山 ( 5. 09%)、 鼎 湖 山 ( 3. 17%)、 武 夷 山 次生稀树灌木林建群种仍为攀枝花苏铁种群ꎬ随
(2.98%)、巴 拿 马 ( 2. 87%) 等 样 地ꎬ 但 较 天 目 山 着次生演替的进行ꎬ建群种攀枝花苏铁种群优势
(1.86%)、马来西亚(1.65%)、百山祖(0.62%) 等 度将逐渐降低ꎬ群落将逐渐演替形成以阳生乔木
样地高ꎮ 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较低的年死亡 (铁橡栎等)与耐阴乔木( 滇榄仁等) 为建群种ꎬ灌
率可能源于其尚处于森林次生演替初级阶段ꎬ该 木型种 群 ( 如 攀 枝 花 苏 铁) 为 伴 生 种 的 次 生 林
阶段群落内植物个体胸径较小( 表 4)ꎬ群落密度 群落ꎮ
较低ꎬ且优势种多为阳生的灌木( 或小乔木)、草本 在森林群落演替进程中ꎬ虽不能排除更多物
物种(李俊清和牛树奎ꎬ2006)ꎬ对群落环境需求相 种进入该群落或 2020 年出现新物种更新良好ꎬ从
对较低ꎬ物种间的竞争关系或因植株个体胸径较 而影响群落物种组成的情况ꎬ但短期内对群落现
小、群落密度较低而尚未出现或强度较低ꎬ故群落 有优势种的优势程度影响较小ꎮ 此外ꎬ群落垂直
死亡率较低ꎮ 此时ꎬ群落密度亦尚未达到环境最 结构、生物量、种群空间格局及种间关联等方面的
大承 载 力ꎬ 且 群 落 内 空 间、 资 源 相 对 均 一 丰 富 动态变化是否对群落演替动态产生影响? 该群落
(Sardans & Peñuelasꎬ 2015)ꎬ致使各种群补员更新 是否能演替形成区域气候顶极群落? 亦或由常年
个体的生存概率大幅提高ꎮ 但该阶段群落内较低 焚风效应的影响而发生偏途演替? 对于这些问题
的环境异质性使更多的更新生态位尚未形成或生 的解答ꎬ尚需日后深入研究ꎮ
态位未被细化(Cornellꎬ 2013)ꎬ这不利于耐阴或阴
生植物幼苗的更新ꎬ因而群落补员率相较上述各 4 结论
类型群落处于居中位置ꎮ
Condit 等(1999) 认为种群变化率大于 5% 的 通过对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
2
种群为快速变动种群ꎮ 从群落层面来看ꎬ2015— 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 1 hm 固定样地动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