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广西植物》2024年第5期
P. 56
8 4 4 广 西 植 物 44 卷
HNS 处理下ꎬ薏苡株高显著大于 DWS 处理ꎮ 相同 20、40 mgL )条件下ꎬ薏苡残根分解过程中 60 d
 ̄1
 ̄1 内总 铬 含 量 的 变 化ꎮ 由 图 2 可 知ꎬ DWS 处 理 和
进水条件下ꎬ与 0 mg L Cr( Ⅵ) 处理相比ꎬ20、
40 mg L Cr(Ⅵ)处理薏苡株高和茎径均受到显 HNS 处理的湿地残根铬含量均随着分解时间的延
 ̄1
著抑制ꎬ20 mg L Cr( Ⅵ) 处理株高和茎径抑制 长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ꎮ 埋根 30、45 d 时ꎬ
 ̄1
 ̄1
率分别为 9.51% ~ 23.47% 和 4.34% ~ 19.33%ꎬ40 20、40 mg L Cr( Ⅵ) 处理残根中铬含量均显著
 ̄1
mg L Cr ( Ⅵ) 处 理 抑 制 率 分 别 为 16. 11% ~ 大于埋根前的初始浓度( P<0.05)ꎬDWS 处理残根
32.8%和 7.04% ~ 20.14%ꎬ受抑制程度随 Cr( Ⅵ) 中铬含量显著大于 HNS 处理( P<0.05)ꎮ DWS 处
处理浓度的提高而显著提高ꎬ茎径受抑制程度小 理下ꎬ20、40 mgL Cr (Ⅵ)处理残根中铬含量分
 ̄1
于株高ꎮ 不同进水处理相比较ꎬHNS 处理的株高 别比根初始铬含量增大了98.87%和 26.31%ꎻHNS
和茎径均高于 DWSꎬ但其株高和茎径的受抑制程 处理下ꎬ20、40 mgL Cr (Ⅵ) 处理残根中铬含量
 ̄1
度也大于 DWS 处理ꎮ 分别比 根 初 始 铬 含 量 增 大 了90.60% 和37.45%ꎮ
2.2 不同进水下 Cr ( Ⅵ) 处理残根分解过程中干 在分解 60 d 时ꎬ不同浓度处理下根的铬含量均差
物质残留率的影响 异显著(P<0.05)ꎬ残根的铬含量均小于根的初始
由图 1 可知ꎬ两种含铬废水人工湿地薏苡残根 含量ꎬDWS 处理下ꎬ20、40 mgL Cr ( Ⅵ) 处理残
 ̄1
干物质残留率变化趋势一致ꎬ均随铬处理浓度提 根铬含量分别比埋根初始铬含量降低了 11.70%
 ̄1
高而显著提高ꎬ随着铬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ꎮ 和 8.09%ꎻHNS 处理下ꎬ20、40 mgL Cr ( Ⅵ) 处
相同铬处理浓度下ꎬDWS 处理残根干物质残留率 理残 根 铬 含 量 分 别 比 埋 根 初 始 铬 含 量 降 低 了
高于 HNS 处理ꎮ 埋根 30 dꎬ残留率为 72. 16% ~ 15.8%和 18.4%ꎮ 这表明薏苡残根中的铬发生了
81.23%ꎬ埋根 45 dꎬ残留率为 66.43% ~ 79.52%ꎬ埋 净释放ꎬ不同处理下残根铬绝对量变化过程为固
根 60 dꎬ残留率为 60.34% ~ 77.38%ꎮ 埋根 0 ~ 30 持阶段(0 ~ 45 d)和释放阶段(45 ~ 60 d)ꎮ
dꎬ所有处理残根的分解都比较迅速ꎬ此时为快速 由表 3 可知ꎬ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ꎬDWS 和
损失阶段ꎻ埋根 30 ~ 60 dꎬ残根分解速率变慢ꎬ残留 HNS 处理的释放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ꎮ 在 DWS
 ̄1
率变化不大ꎻ之后根分解缓慢为慢速损失阶段ꎮ 和 HNS 处理人工湿地中ꎬ除 0 mg L 外ꎬ20、40
不同铬处理浓度相比较ꎬ0 mg L Cr(Ⅵ) 残根干 mg L 处理下ꎬ30、45、60 d 的 DWS 和 HNS 处理
 ̄1
 ̄1
 ̄1
重残留 率 在 60. 34% ~ 74. 23% 之 间ꎬ20 mg L 铬释放量均差异显著( P<0.05)ꎬ均为 HNS>DWSꎮ
Cr(Ⅵ)处理残留率 在 71. 78% ~ 78. 27% 之 间ꎬ40 不 同 处 理 相 比 较ꎬ 释 放 量 大 小 依 次 为 HNS40 >
mg L Cr(Ⅵ)处理残留率在 74.93% ~ 81.23%之 DWS40>HNS20>DWS20>HNS0>DWS0ꎮ
 ̄1
间ꎬ不同浓度 Cr( Ⅵ) 处理之间残根干重残留率差 2.4 不同进水下 Cr (Ⅵ)处理残根铬形态含量的影响
异显著ꎮ 由图 3 可知ꎬ 埋根初 期ꎬ 两 种 进 水 条 件 下ꎬ 0
表 2 表示不同处理下残根分解残留率经过指 mg L Cr(Ⅵ)处理下ꎬ随着埋根时间的延长ꎬ残根
 ̄1
数模型分析其 R >0.99(P<0.05)ꎬ符合 Olson 单指 中 F1、F2、F3、F4 和 F5 占比逐渐降低ꎬ而 F6 的比例
2
数分解模型ꎬ可求出 DWS 处理和 HNS 处理下的分 不断提高ꎮ 埋根 0 d 时ꎬDWS 和 HNS 中 F6 均占总
 ̄1
解常数 ( k)ꎮ DWS 处 理 下ꎬ 0、 20、 40 mg L Cr 量 36%ꎬF1、F2 之和占总量 41%和 42%ꎻ残根分解
(Ⅵ ) 处 理 残 根 的 分 解 常 数 分 别 为 0. 004 7、 60 dꎬDWS 和 HNS 处理 F6 占总量比例分别显著提
0.002 4、0. 001 6ꎬ HNS 处 理 下 分 解 常 数 分 别 为 高至 77%和 63%ꎬ而 F1、F2 之和占比则分别显著降
0.006 9、0.003 0 和 0.002 2ꎬDWS 和 HNS 的分解常 至 7%和 13%ꎬF3、F4、F5 含量占比变化不明显ꎮ
数差异显著(P<0.05)ꎮ 由分解常数可以推算薏苡 而在 20、40 mg L Cr(Ⅵ)处理下ꎬ两种处理
 ̄1
残根分 解 50% 和 95% 所 需 的 时 间ꎬ 可 见 相 同 Cr 条件下残根中铬形态分布变化规律比较一致ꎬ埋
(Ⅵ)处理浓度下ꎬDWS 处理比 HNS 处理的薏苡根 根前期以 F1、F2、F6 形态为主ꎬ后期则以 F3、F4、
系分解所需时间更长ꎮ F5 形态为主ꎮ 与 0 d 相比ꎬ分解 60 d 后 F1、F2 占
2.3 不同进水下 Cr ( Ⅵ) 处理残根分解过程中根 比均显著下降ꎬF6 占比下降ꎬ而 F4 占比提高ꎬ与埋
内 Cr 含量以及积累量的变化动态 根前相比均差异显著( P<0.05)ꎬ分解 60 d 时 F4
 ̄1
在 2 种处理( DWS、HNS) 和 3 种 铬 浓 度 ( 0、 占比最大ꎮ 20 mg L Cr( Ⅵ) 处理 0 dꎬ DWS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