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广西植物》2020年第8期
P. 48
8 期 吴律欣等: 海南铜鼓岭鸭脚木种群动态特征研究 1 1 0 3
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荷木的种群动态研究中ꎬ结
合径级和生境来分析荷木种群的死亡分布特征ꎬ 2 研究方法
并探讨了该群落的构建机制ꎻ王进等(2019) 结合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优势种翅柃的种群结构特 2.1 野外调查方法
征和种间联结进行研究ꎬ阐明了该种群的生存现 2011 年在铜鼓岭保护区内设置 160 m×160 m
状和未来发展趋势ꎮ 的固定大样地ꎬ并划分 64 个 20 m×20 m 的方形样
研究优势种种群结构动态特征ꎬ有利于深入了 方ꎮ 本研究于 2018 年对样地进行复查ꎬ结合文昌
解和掌握我国森林群落更新和演替进程、群落构建 铜鼓岭保护区热带滨海森林一类森林资源相关数
和恢复机制ꎬ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等ꎮ 近年 据ꎬ进 行 了 野 外 样 地 调 查ꎬ 调 查 总 面 积 为 2. 56
来ꎬ针对植物优势种开展种群结构动态的研究案例 hm ꎮ 通过对样方内植株的实地调查ꎬ分别记录树
2
日渐丰富ꎬ但对热带滨海森林优势种的相关生态学 木的树种、树高、株数、冠幅、胸径、坐标、海拔、地
研究大多集中在植物群落资源分布、物种多样性、 貌、坡度、坡向等因子及其他相关信息ꎮ 且在复查
种间联结等方面(王牌等ꎬ2018)ꎬ而对鸭脚木种群 的基础上选取出群落优势种群鸭脚木进行种群动
动态特征的研究鲜有报道ꎮ 在沿海的自然森林群 态研究ꎬ并统计鸭脚木数量及生长情况ꎮ
落中ꎬ鸭脚木种群的发展动态及趋势规律等问题还 2.2 数据分析
需进一步揭示ꎮ 因此ꎬ本文以鸭脚木种群为对象ꎬ 2.2.1 径级划分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ꎬ本研究利用
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ꎬ结合径级法、静态生命表、生 径级法 代 替 取 木 芯 的 方 法ꎬ 对 调 查 的 植 株 胸 径
存函数、动态量化指标及时间序列模型等分析方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ꎬ DBH) 由小到大进行分
法ꎬ定量分析该种群各龄级的生存现状、种群结构 级ꎮ 将 DBH≤3 cm 个体均归到第 I 龄级ꎬ每径级
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ꎬ有利于了解该种群所处的演 间距为 3 cmꎬ总共划分 12 个龄级:第 I 龄级为 1<
替阶段和在热带滨海森林群落中的作用与地位ꎬ为 DBH≤6 cmꎻ第Ⅱ龄级为 6<DBH≤9 cmꎻ第Ⅲ龄级
这一类型的植被研究和资源保护提供基本资料ꎮ 为9<DBH≤12 cmꎻ第 IV 龄级为 12<DBH≤15 cmꎻ
第 V 龄级为 15 <DBH≤18 cmꎻ第 VI 龄级为 18 <
1 研究区概况 DBH≤21 cmꎻ第Ⅶ龄级为 21<DBH≤24 cmꎻ第Ⅷ
龄级为 24<DBH≤27 cmꎻ第 IX 龄级为 27<DBH≤
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东北部 30 cmꎻ第 X 龄级为 30<DBH≤33 cmꎻ第 XI 龄级为
的文昌 市 内 ( 110° 58′30″—111° 03′00″ Eꎬ19° 36′ 3<DBH≤36 cmꎻ36 cm 以上则为第Ⅻ龄级ꎮ 根据
54″—19°41′21″ N)ꎬ东临南海ꎬ西接大陆ꎬ总面积 该划分标准ꎬ统计各龄级株数ꎬ对鸭脚木种群数量
约为 44 km ꎬ其中海域面积为 30.67 km ꎬ陆地面 和结构动态进行统计分析ꎬ并绘制该种群龄级结
2
2
2
积 13.33 km ꎮ 铜鼓岭是海南岛东北部的最高峰ꎬ 构图ꎬ进而分析铜鼓岭保护区滨海森林内鸭脚木
海拔约 338.2 mꎮ 铜鼓岭地区的地质以花岗石为 种群动态变化ꎮ
主ꎮ 铜鼓岭属热带海洋性岛屿季风气候区ꎬ年均 2.2.2 种群动态量化分析方法 为克服龄级划分
温度为 23.9 ℃ ꎬ年均降雨量为 1 721.6 mmꎬ全年日 的缺点与不足ꎬ且更客观准确地进行分析ꎬ该文参
照时长为 2 137 hꎮ 全年无霜冻ꎬ四季常青ꎮ 土壤 照陈晓德(1998)文献法ꎬ结合函数曲线及量化指
为砖红壤ꎬ迎海面土壤较湿润ꎬ背海面土壤含水量 数等对植物种群结构进行分析ꎮ 具体公式分别
低且岩石裸露面积较大ꎮ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内森 如下ꎮ
林资源丰富ꎬ从丘陵至沿海依次分布有滨海森林 S -S
n
V = n+1 ×100% (1)
n
以及局部人工林、山麓灌木林、滨海沙生植被、半 max(S ꎬS n+1 )
n
红树林、红树林ꎮ 其中顶级植被类型为热带滨海 1
V = k-1 (S V ) (2)
n
pi
n
n= 1
森林(龙成等ꎬ2015)ꎮ k-1 S n
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