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广西植物》2023年第6期
P. 52

1 0 3 8                                广  西  植  物                                         43 卷
            加 1.5% ~ 2.0%( 李垚等ꎬ2016)ꎬ影响冬凤兰适生                   影响附生的兰属植物的分布ꎮ
            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季节性变化(Bio4)                               与现代气候相比ꎬ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从属的
            和最冷季的平均温度(Bio11)ꎬ因此在未来气温变                          水平来看ꎬ兰属植物呈现缩减趋势ꎻ从物种水平来
            暖情况 下ꎬ 冬 凤 兰 的 高 适 生 区 分 布 逐 渐 向 北 方               看ꎬ不同植物的分布区变化规律并不一致ꎬ其分布

            扩张ꎮ                                                格局响应气候变化的趋势有所不同ꎮ 由于植物的
                 长叶兰和莎草兰现代潜在适生区除了与现存                           实际分布格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ꎬ因此进一步的
            记录相符的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西南部和贵州                             研究可 考 虑 地 形、 土 壤 条 件、 海 拔、 人 为 活 动 等
            中部至西南部之外ꎬ还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的沿                             因素ꎮ
            海地区ꎬ以及台湾地区ꎮ 根据气候因子贡献率的                                 目前ꎬ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全球变暖情景下ꎬ物
            结果ꎬ等温性(Bio3)、温度季节性变化( Bio4) 和最                     种的适生区面积将不断减少且逐渐向高纬度和高
            冷月份最低温度(Bio6) 是影响长叶兰和莎草兰的                          海拔地区迁移(Parmesanꎬ 2006)ꎮ 例如ꎬ邱浩杰等
            主要气候因子ꎬ三者对它们的贡献率之和分别为                              (2020)对鹅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e) 在中国的
            92.1%和 87.1%ꎮ 在未来气候条件下ꎬ它们的适生                       分布预测发现其适宜分布区面积不断减少且有向
            区面积呈缩减趋势ꎬ整体向云南和西藏东南部这                              高纬度轻微移动的趋势ꎻ张涛等(2022) 发现从末
            些高海拔地区迁移ꎬ这可能与云南省气候带的变                              次盛 冰 期 至 未 来 气 候 情 境 下ꎬ 苦 参 ( Sophora
            化有关ꎮ 程建刚等(2009) 研究表明ꎬ近年来云南                         flavescens)在我国的适宜生境面积逐渐减少且整体
            的气候带面积中热带面积增加ꎬ而北亚热带和温                              有向高纬度地区移动的趋势ꎮ 但是ꎬ也有学者得
            带面积减少ꎬ气候带呈北移趋势ꎬ并且向高海拔地                             出不同的结论ꎮ 例如ꎬ陈俊俊等(2016) 发现ꎬ在未
            区扩展的趋势更加明显ꎮ                                        来气候情景模式下ꎬ短花针茅( Stipa breviflora) 的
                 春兰的总适生区面积在 8 种未来情景下均呈                         适生区面积较现在有所增加且向高纬度地区移
            减少趋势ꎮ 其中ꎬ高适生区面积在两种不同排放                             动ꎻ朱梦婕等(2020) 发现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狸尾
            情景下ꎬ不同未来阶段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                              豆属植物潜在分布区面积增加且高适生区向北
            势ꎬ这可能与不同排放情景下所造成的温度与降                              推移ꎮ
            雨变 化 有 关ꎮ 在 SSP1 - 2. 6 情 景 下ꎬ2061—2080                兰属所有野生种均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
            年ꎬ高、中适生区扩张ꎬ而低适生区缩减ꎻ在 2081—                         种国际贸易公约» ( CITES) 附录Ⅱ中ꎬ兰属中除兔
            2100 年ꎬ高适生区缩减 10.4%ꎬ变为中、低适生区ꎮ                      耳兰外的其他种都被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
            在 SSP5-8.5 情景下ꎬ2061—2080 年ꎬ高适生区扩                   物(第二批)» 名录中ꎮ 造成兰属植物濒危的主要
            张 5.94%ꎬ而中低适生区缩减ꎻ在 2081—2100 年ꎬ                    原因除大量采挖活动外ꎬ主要是人们对生境的过
            高、中适生区分别缩减 11.27%和 18.03%ꎬ低适生                      度破坏使其生长空间被完全剥夺或生长环境遭受
            区扩张 4.54%ꎮ 这说明随着 CO 排放ꎬ环境越来越                       颠覆性改变ꎮ
                                         2
            不适宜春兰的生长繁殖ꎮ                                            根据潜在分布区预测发现兔耳兰、碧玉兰、冬
                 结合系统发育树ꎬ发现分布区面积变化趋势                           凤兰、大根兰、墨兰、豆瓣兰、独占春、纹瓣兰等在
            与系统发育关系的联系并不明显ꎮ 亲缘关系较近                             未来情境下呈扩张趋势ꎬ保护这类植物要从保护

            的物种在未来情景下ꎬ分布区有扩张和收缩之分ꎮ                             其原有生境入手ꎮ 对于兰属植物分布密集地区ꎬ
            这符合生态位法则ꎬ即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                             应当扩大当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ꎬ减少保
            生活习性的物种ꎬ不会在同一地方竞争同一生存                              护空缺区域ꎬ或将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
            空间ꎮ 总体而言ꎬ系统发育树上 C1 支的兰科植物                          家级保护区ꎬ消除人为经济活动对其生存构成的
            多为地生植物ꎬ叶绿体基因的 GC 含量较高ꎬ适生                           威胁ꎬ以维持生境的稳定和连续ꎬ并满足附生所需
            区面积多为扩张趋势ꎻC2 支的兰科植物为附生植                            灌木林等的生长条件ꎬ实行综合性的保护ꎬ为传粉
            物ꎬ叶绿体基因的 GC 含量较低ꎬ适生区面积多为                           昆虫生长提供环境保证ꎮ 对于未来情景下缩减明
            收缩趋势ꎮ                                              显的莎草兰、长叶兰、硬叶兰、多花兰等这类兰属
                 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ꎬ各地干旱和极端降雨                           植物ꎬ根据预测结果推断未来适生区稳定存在的
            频发ꎬ将深刻影响森林分布( 时明芝ꎬ2011)ꎬ进而                         地区可能成为其将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避难所ꎬ因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