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广西植物》2023年第1期
P. 75
1 期 徐碧林等: 蕲艾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分析 7 1
进行同源性比对( Yoon et al.ꎬ 2017)ꎬ采用 MEGA 材料表面消毒彻底ꎬ分离到的细菌均为蕲艾内部所
7.0 中的 CLUSTAL_W 模块将菌株的 16s rDNA 序列 有ꎬ而非外界环境污染所致ꎮ 本试验一共从蕲艾的
与其同源关系相近的序列比对分析后ꎬ把两头的序 根、茎和叶中分别分离到 6、7、7 株内生细菌ꎮ
列剪 切 整 齐ꎬ 转 换 格 式 后ꎬ 用 MEGA 7. 0 中 的 2.2 筛选菌株总 DNA 的提取和 16s rDNA 扩增结果
Neighbor ̄Joining 模块构建系统进化树ꎬ1 000 次随机 筛选菌株基因组 DNA 提取结果见图 1:Aꎬ基
抽样ꎬ计算自引导值(Bootstrap) 以评估系统进化树 因组 DNA 在电泳图上的 23 130 bp 附近一条明显
的置信度(Kumar et al.ꎬ 2016)ꎮ 的条带ꎬ可以用于 PCR 扩增ꎮ 以基因组 DNA 为模
1.2.4 筛选菌株发酵液挥发物抑菌试验 初筛:将 板ꎬ以及通用引物对 27F / 1492Rꎬ扩增得到了特异
筛选菌株活化并进行平板划线ꎬ挑单菌落于 37 ℃ 性长度约为 1 500 bp 的目的条带(图 1:B)ꎮ
液体培养 12 hꎬ按 1%的接种量接种至 100 mLLB 2.3 筛选菌株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液体培养基中ꎬ37 ℃ ꎬ180 rmin ꎬ发酵 5 dꎮ 超 对 20 株内生细菌的 16S rDNA 序列进行比对
 ̄1
声破细胞ꎬ按发酵液:乙酸乙酯 1 ∶ 1( V / V) 的比例 发现ꎬ来源于叶和茎的内生细菌的 16S rDNA 序列
沿着器皿内壁缓慢加入( 防止乳化) 乙酸乙酯ꎬ超 同源性为 100%ꎬ表明它们共有相同的内生细菌ꎮ
声萃取 3 次ꎬ合并 3 次得到的萃取液ꎬ用旋转蒸发 将来源于茎和根的 13 株内生细菌的基因序列提
仪在 35 ℃ 减压条件下浓缩乙酸乙酯相ꎬ定容至 交 到 EzBioCloud 数 据 库 ( https: / / www.
500 μLꎬ4 ℃ 保存备用ꎮ 活化靶标菌后ꎬ挑单菌落ꎬ ezbiocloud. net/ resources/ 16s _ download) 中 进 行 同
在 LB 培养基平板上纵横交叉密集划线ꎮ 在密集 源性比对ꎬ查找与其同源性大于 99%的菌株ꎬ最终
划线的平板上等距贴直径为 6 mm 的灭菌双层滤 确定蕲艾不同组织中的内生细菌归属ꎮ 如表 1 和
纸片ꎬ每一个滤纸片上滴加 8 μL 内生细菌挥发 图 2 所示ꎬ来源于蕲艾茎和叶中共有内生细菌含
油ꎬ每一种内生细菌挥发油做 3 组平行试验ꎬ并以 有 6 属 7 种ꎬ分别为芽孢杆菌属( Bacillus)2 株、不
等体积 0. 3 mgmL 的卡那霉素 作 为 阳 性 对 照 动 杆 菌 属 ( Acinetobacter ) 1 株、 假 单 胞 菌 属
 ̄1
( +)ꎬ等体积乙酸乙酯作为阴性对照( -)ꎮ 将处理 (Pseudomonas)1 株、短小杆菌属( Curtobacterium)1
好的平板置于 4 ℃ 扩散 1 dꎬ37 ℃ 培养 1 d 后ꎬ测 株、黄体 杆 菌 属 ( Luteibacter) 1 株 和 类 节 杆 菌 属
量并计算平均抑菌圈直径 Φꎮ (Paenarthrobacter)1 株ꎻ来源于蕲艾根的内生细菌
复筛:采用 Silva 描述的方法对筛选菌株发酵液 含有 3 属 6 种ꎬ分别为芽孢杆菌属( Bacillus)4 株、
挥发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 MICs) 和最低杀菌浓度 肠 杆 菌 属 ( Enterobacter ) 1 株 和 干 燥 杆 菌 属
(MBCs)进行了测定(Silva et al.ꎬ 2011)ꎮ 用 LB 培 (Siccibacter)1 株ꎮ 蕲艾的内生细菌在茎和叶中的
养基对具有显著抑菌效果的菌株发酵液挥发物进 组成几乎相同ꎬ叶和茎与根中的内生细菌种类只
行 2 倍梯度稀释(1.0、2.0、4.0、8.0、16.0、32.0、64.0、 共有 1 个属ꎬ其余都不共有ꎮ
128.0、256.0、512.0 μgmL )ꎬ用于测定它们最低 2.4 筛选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1
抑菌浓度ꎮ 在稀释后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 50 μL 约 对分离获得的 13 株内生细菌进行了葡萄糖发
10 CFUmL 的对应菌液ꎬ将 3 组接种后的菌液置 酵、蔗糖发酵、VP 试验和产酶等生理生化特征检
7
 ̄1
于 37 ℃、180 rmin 培养箱培养 36 hꎮ 培养后完 测(表 2)ꎬ部分菌株产酶结果见图 3ꎬ从图 3:A-C
 ̄1
全抑制菌株生长的挥发物的最低浓度即为 MICsꎮ 中可以看出ꎬlzy ̄17、lzy ̄20 和 lzy ̄21 均能在刚果红
MICs 实验结束后ꎬ从每一个浓度梯度的试管中取 培养基平板上产生不同大小的水解圈ꎬ表明它们
200 μL 培养物分别涂在 LB 平板上ꎬ无微生物生长 均能分泌纤维素酶ꎬ其中 lzy ̄21 产纤维素酶能力最
的平板上相应浓度被确定为 MBCsꎮ 强ꎬ水解圈与菌落直径比约为 6.0ꎻ从图 3:D ̄G 中
可以看出ꎬlzy ̄1、lzy ̄9、lzy ̄12 和 lzy ̄20 均能在牛奶
2 结果与分析 平板上产生不同大小的透明水解圈ꎬ表明它们均
能分泌蛋白酶ꎬ其中 lzy ̄1 和 lzy ̄20 产蛋白酶能力
2.1 蕲艾内生细菌的分离结果 最强ꎬ水解圈与菌落直径比约为 4.0ꎻ从图 3:H 中
最后一次清洗试验材料的无菌水涂布 LB 平 可以看出ꎬlzy ̄1 能在含吐温 80 平板上产生与菌落
板ꎬ置于 37 ℃培养 1 周没有微生物生长ꎬ说明试验 直径比约为 3.5 的白色晕圈ꎬ 表明其能分泌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