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广西植物》2023年第12期
P. 97

12 期        依里帆艾克拜尔江等: 两种豆科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分配研究                                         2 2 6 3

                   表 2  物种、氮形态、土壤深度、器官及互作对植物各器官氮吸收、分配量影响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Table 2  Multi ̄way ANOVA analysis for effects of speciesꎬ N formꎬ soil depthꎬ organ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effects of N uptake and distribution in plant organs

             影响 Effect                                                   df           F              P
             物种 Species                                                  1         632.375         <0.001
             器官 Organ                                                    2         510.173         <0.001
             土层 Soil depth                                               1          0.380           0.540
             氮形态 N form                                                  2          87.907         <0.001
             物种 × 器官 Species × Organ                                     2          39.675         <0.001
             物种 × 土层 Species × Soil depth                                1          0.551           0.460
             物种 × 氮形态 Species × N form                                   2          13.575         <0.001
             器官 × 土层 Organ × Soil depth                                  2          1.028           0.363
             器官 × 氮形态 Organ × N form                                     4          11.449         <0.001
             土层 × 氮形态 Soil depth × N form                                2          0.964           0.386
             物种 × 器官 × 土层 Species × Organ × Soil depth                   2          8.018          <0.001
             物种 × 器官 × 氮形态 Species × Organ × N form                      4          0.946           0.443
             物种 × 土层 × 氮形态 Species × Soil depth × N form                 2          1.897           0.157
             器官 × 土层 × 氮形态 Organ × Soil depth × N form                   4          0.389           0.816
             物种 × 器官 × 土层 × 氮形态 Species × Organ × Soil depth × N form    4          0.373           0.827
              注: 显著效果和相互作用的 P 值以加粗显示 (P<0.001)ꎮ
              Note: P values for significant effects and interactions are shown in bold (P<0.001).


              N后 48 h 的氮吸收速率、贡献率及各器官对氮素                        因很可能与研究区样地土壤中较高的硝态氮含量
            15
            的吸收、分配和回收率ꎬ从而解释植物氮素利用及                             有关ꎬ并且更倾向于吸收来自 0 ~ 5 cm 土壤中的氮
            偏好吸收策略ꎮ 在不同土层中ꎬ两种植物对 3 种                           素ꎬ这与 侯 宝 林 ( 2022) 的 结 果 一 致ꎮ 在 孙 思 邈
            不同形态氮的吸收速率均为一致ꎬ对硝态氮的吸                              (2020)白花草木犀( Melilotusalbus) 和黄花草木犀
            收速率最大ꎬ其次为甘氨酸ꎬ吸收铵态氮速率最                              (M. officinalis)两种豆科幼苗氮素添加研究中发
            小ꎬ说明两种植物均偏好吸收硝态氮ꎮ 庄伟伟和                             现ꎬ植物对硝态、铵态氮吸收速率是本研究的氮吸
            侯宝林(2021) 的研究得出ꎬ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4                         收速率的 3 ~ 4 倍ꎬ这可能与不同物种、土壤营养环
            种短命植物在 0 ~ 5 cm 处土层的硝态氮吸收速率                        境、施用的氮素含量、生境等因素有关ꎮ
            均大于 5 ~ 10 cm 处的ꎬ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ꎮ 侯                          在不同土层中ꎬ两种豆科植物各器官间对 3 种

            宝林和庄伟伟(2021)的研究发现ꎬ植物在 0 ~ 5 cm                     不同形态氮吸收、分配具有明显的显著性差异( P<
            处土层的铵态氮、硝态氮、有机态氮吸收速率均大                             0.05)ꎮ 刘晓静(2015)等研究得出ꎬ植物根系主要
            于 5 ~ 15 cm 处的ꎬ并且硝态氮吸收速率为最大ꎬ这                      吸收无机氮ꎬ但本研究结果表明ꎬ两种植物的有机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ꎮ 豆科植物株体内往往具有较                             氮(甘氨酸) 吸收量及吸收速率均比铵态氮高ꎬ说
                         -                                -
            高浓度的 NO 木质部汁液ꎬ有利于吸收 N-NO                           明在特定的单位时间段内ꎬ豆科植物对有机氮有
                         3                               3
            (Arndt et al.ꎬ 2004)ꎮ 除此之外ꎬ硝态氮具备能在                 较高的吸收能力ꎬ其原因之一是根瘤菌的作用下
            土壤中随机游动的潜能ꎬ有可能致使植物表现出                              豆科植物根系形成根瘤ꎬ将氮气还原成氨ꎬ进而为
            快速吸收的原因之一(Li et al.ꎬ 2015)ꎮ 本研究古                   自身提供氮ꎮ 根瘤菌根形态对其吸收有机氮具有
            尔班通古特沙漠试验区中ꎬ在 0 ~ 5 cm 的土层土壤                       重要影响ꎮ 因此ꎬ菌根可能提高了豆科植物吸收
            营养含量比较高ꎬ两种豆科植物生境土壤含有的                              有机氮的能力(曹小闯等ꎬ2015)ꎬ这与本研究结果
                                          -
            有效 氮 源 比 例 大 小 为 N - NO         > N ̄glycine > N -  一致ꎮ 大多情况下ꎬ植物在吸收硝态氮过程中消
                                         3
            NH ꎮ 因此ꎬ推测植物擅于吸收硝态氮的重要原
                +
               4                                               耗的 ATP 会比吸收铵态氮的多( Wang & Mackoꎬ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