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广西植物》2023年第8期
P. 46

1 3 8 8                                广  西  植  物                                         43 卷
            3.2 我国现代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中植物文化                            目ꎬ缺少文化来源、使用地区或民族、文化价值等相
            建设存在的不足                                            关信息ꎮ
                 我国现代自主建设的植物园始于 20 世纪初                         3.2.2 欠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
            (胡宗刚ꎬ 1997ꎻ 黄宏文和廖景平ꎬ 2022)ꎬ至今已                     享的考虑  2010 年ꎬ« 公约» 第十次缔约方大会上
            发展至 162 家植物园ꎬ迁地保护了我国本土高等                           达成«名古屋议定书»ꎬ成为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

            植物物种的 60%、濒危及受威胁植物物种的 39%                          获取与公平惠益分享的基石ꎮ 植物园作为全球植
            (焦阳等ꎬ 2019)ꎬ并成立了“中国植物园联盟”ꎬ目                        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和引种驯化的主力军ꎬ是国家
            前已吸纳了 122 家植物园ꎬ用以推进植物园间物                           或地区之间交换种质资源及其传统知识的重要机
            种资源、信息的共享与人员技术交流ꎬ为我国植物                             构( Davis et al.ꎬ 2015)ꎮ 植物园在与其他机构分
            多样性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ꎮ 在我国植物园体系                             享种质资源或传统知识时ꎬ需要尊重« 名古屋议定
            中ꎬ如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设立了民                              书»的要求ꎬ承认、记录和有效传播这种惠益分享ꎬ
            族植物区、广西药用植物园建设了民族药物园ꎬ这                             确保遗传资源及其传统知识持有者的利益ꎮ 我国
            是植物园建设中突出植物文化的代表ꎮ                                  植物园体系中收集了大量种质资源( 遗传资源)ꎬ
                 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是ꎬ我国植物园体系在迁                           并遵循«公约» 规定ꎬ开展了保护和公平共享遗传
            地保护方面虽然成绩斐然ꎬ但植物文化建设却显                              资源惠益的工作ꎬ但却忽视了与遗传资源相关的
            滞后ꎬ并且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结合不足ꎮ                              传统知识的惠益分享ꎬ缺少与传统知识相关的“ 获
            3.2.1 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                           取与利益分享”(access and benefit ̄sharingꎬ ABS)ꎮ
            不足  近年来ꎬ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ꎬ我国植物                            3.2.3 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  我
            园在生物多样性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ꎬ大量数                             国植物园中以专类植物展现文化的专类园居多ꎬ
            字信息化的物种编目、标本、物种照片、研究文献等                            如国家植物园( 北园) 的月季园、海棠园、丁香园ꎻ
            均已实现了网络化以及检索和查询功能ꎮ 例如ꎬ由                            武汉植物园的牡丹园和竹园ꎻ华南国家植物园的
            国家植物园(南园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南                            兰园ꎻ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棕榈园等ꎮ 这些专
            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                            类园充分展现了一类植物的形态特征ꎬ以及与该
            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                             类植物相关的文化ꎬ使公众对若干类群的植物更
            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                             为熟知ꎮ 但是ꎬ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
            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联合建设的“植物科学数                             几乎没有ꎮ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所涵盖的植物物
            据中心”(https:/ / www.plantplus.cn / cn)ꎬ包含了“植        种非常丰富ꎬ如端午节粽子的包裹材料多达 57 种
            物物种全息数据库” “植被生态大数据” “迁地保育                          (Lin et al.ꎬ 2019)ꎻ西藏吉隆镇制作植物有 16 种
            大数 据 ” 三 大 核 心 数 据 库ꎮ 中 国 植 物 园 联 盟                (Ding et al.ꎬ 2022)ꎻ水族用于制作酒曲的野生植
            (CUBG)联合国内多家植物园构建了“中国迁地保                           物达 103 种(Hong et al.ꎬ 2015)ꎻ西双版纳傣族佛
            护植物大数据平台” (https:/ / espc.cubg.cn / )ꎬ该数           寺栽培的“五树六花” ( 许再富ꎬ 2011ꎻ 龙春林等ꎬ
            据平台关联了“植物园影像库” “植物园机构数据                            2017)ꎮ 如果能以这些文化为基础构建植物文化

            库”“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数据库” 等 7 种数据库ꎮ                         主题园ꎬ就能更加展现植物文化中植物物种多样
            由国家植物园( 南园) 建立的“ 中国植物图像库”                          性的价值ꎬ将植物物种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和可持
            (http:/ / ppbc.iplant.cn / )ꎬ以及由该植物园和上海辰           续利用理念更有效地传播给公众ꎮ

            山植物 园 共 同 开 发 建 设 的 “ 中 国 自 然 标 本 馆”               3.3 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需求下国家植物园体
            (https:/ / cfh.ac.cn / )容纳了大量的植物物种影像信              系的植物文化建设
            息数据ꎮ 虽然“植物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迁地保                               2016 年ꎬ洪德元院士对植物园提出了 3 个使

            护植物大数据平台” 均包含有资源植物信息数据ꎬ                            命ꎬ之后他在 3 个使命中进一步明确要求了植物
            并对资源植物按照食用、药用、油料、染料、香料等                            园需要“保护和利用植物多样性ꎬ造福人类ꎬ特别
            使用价值做了区分ꎮ 但是ꎬ前者仅整理了«中国植                            是造福人类的未来”ꎮ 2021 年ꎬ国务院同意在北京
            物志»内记载的相关信息ꎬ后者信息虽然有所补充ꎬ                            设立国家植物园ꎬ批复文件中要求国家植物园体
            但仍然只包含了物种作为各类资源用途的简单条                              系坚持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的同时ꎬ强调了“ 植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