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广西植物》2023年第8期
P. 47

8 期                 李飞飞等: 国家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1 3 8 9

            物知识”同“园林文化”的融合展示ꎬ要求国家植物                            外ꎬ20 世纪欧美植物园已将我国大量植物物种引
            园“讲好中国植物故事ꎬ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                             入ꎬ其中仅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就引种了我国 1 700
            性魅力”ꎮ 可见ꎬ无论是科学家的远见卓识还是国                            多种植物、900 多种特有种( 武建勇等ꎬ 2013)ꎬ一
            务院从国家层面决策的高屋建瓴ꎬ都强调了植物                              些重要的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已在议定书生
            园、植物多样性同人类福祉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                              效前被欧美植物园获取ꎮ 因此ꎬ需要我们抓紧对
            的关系ꎮ 国家植物园在聚焦收集、保护和管理植                             这些已经流出的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信息进
            物物种的同时ꎬ需进一步考虑人类社会发展的需                              行梳理、跟踪和监管ꎬ以确保今后第三方用于商业
            求和可持续利用等问题ꎮ 因此ꎬ我们从植物多样                             开发时能获得公平公正的惠益分享ꎮ
            性保护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 3 个层面对国                           3.3.3 植物多样性公众参与层面  基于我国植物

            家植物园体系植物文化建设提出建议ꎮ                                  文化的丰富性ꎬ国家植物园建设应充分考虑其所
            3.3.1 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层面  需要瞄准« 公                        能展现的地域性和独特性ꎬ增设民族植物文化主
            约»三大目标ꎬ真正理解«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                            题园或展览馆ꎮ 例如ꎬ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ꎬ增
            多样性框架»行动目标、«全球植物保护战略» 以及                           设西南地区民族植物文化主题园ꎬ在广东增设岭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                          南植物文化主题园ꎬ或者定期组织与当地民俗或
            2030 年)中关于“传统知识” “ 遗传资源” “ 土著人                     节日文化相关的植物文化展示活动ꎮ 这类植物文
            民和地方社区” 的要求ꎬ并以之为准则ꎬ加强在植                            化展示能够以多种形式展现民族文化中对植物物
            物多样性信息和种质资源库建设中植物文化的考                              种的利用和精神连结ꎬ传播植物多样性与人类生
            量ꎬ形成以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成                              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ꎬ同时结合民族植物学、
            效、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为导向的植物文化                              民族生态学的研究成果ꎬ让公众更加理解植物资
            建设目标ꎮ 国家植物园体系需联合地方利益相关                             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粮食
            方ꎬ鼓励植物园决策层和科研人员ꎬ以及地方高                              安全、人类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性ꎮ
            校、科研院所、保护组织、社区积极开展民族植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
            学研究ꎬ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文化研究ꎬ开                             要求ꎮ 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ꎬ成
            设相关培训课程ꎬ积累相关科研成果ꎮ 制订遗传                             功举办«公约» 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ꎬ形成具有历
            资源和传统知识的编目标准ꎬ充分收集、整理、归                             史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ꎬ
            纳已有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成果ꎬ依照标准要求对                              指导全球在 2030 年之前需要实现的生物多样性
            现有的植物物种、种质资源、植物图像等数据信息                             保护目标ꎬ这份框架被称为“ 人与自然的和平协
            平台进行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信息数据的更新和                              定”ꎬ是我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球引领作用的
            补充ꎮ 在编目中尤其需要明确归属区域 / 民族、可                          体现ꎮ 2022 年ꎬ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开启ꎬ
            持续利用方式、来源文献和视觉参考资料等信息ꎬ                             标志着我国植物物种迁地保护走上了一个崭新的
            为实现保护以及惠益分享提供便利ꎮ                                   阶段ꎬ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ꎮ 如何
            3.3.2 植物多样性惠益共享层面  为确保植物园                          在有效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同时满足人类社会的需
            引入的、向第三方提供的活体植物材料ꎬ以及相关                             求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是国家植物园这一
            传统知识都能得到保护和监督管理ꎬ应建立涵盖                              阶段的重要课题ꎮ 因此ꎬ基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
            传统知识的 ABS 标准程序ꎮ 参照邱园已经开发的                          明和深厚的民族文化ꎬ我国植物园在植物多样性
            “ABS 工具箱”(Williamsꎬ 2022)ꎬ该标准程序可包                  保护中增强植物文化建设ꎬ必将形成具有中国生
            含对工作人员政策和程序的定期培训ꎬ选择专人                              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ꎮ
            负责该事项ꎻ基于传统知识信息数据库ꎬ对相关传
            统知识信息来源和分享进行记录ꎬ并进行跟踪监
            管ꎻ相关传统知识使用说明ꎬ说明植物园将如何使                             参考文献:
            用ꎻ制订事先知情同意书( prior informed consentꎬ
                                                               BLACKMORE Sꎬ GIBBY Mꎬ RAE Dꎬ 2011. Strengthening the
            PIC) 和 共 同 商 定 条 件 ( mutually agreed termsꎬ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of botanic gardens to the second phase
            MAT)的文件ꎻ传统知识获取和利益分享协议ꎮ 此                             of the Global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 [J]. Bot J Linn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