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广西植物》2025年第2期
P. 29
2 期 宋利沙等: 广西莪术叶枯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2 3 1
( T1 / 5′ ̄AACATGCGTGAGATTGTAAGT ̄3′、 Bt ̄2b / PDA 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ꎬ将 2%添加量的葡萄糖
5′ ̄ACCCTCAGTGTAGTGACCCTTGGC ̄3′) ( Dong et 替换为相同质量的蔗糖、麦芽糖、乳糖、可溶性淀
al.ꎬ 2021)进行 PCR 扩增ꎬ挑取培养内生真菌的菌 粉、甘露醇、肌醇作碳源ꎻ以查氏培养基为基础培
落作为模板直接用于 PCR 反应ꎬ扩增反应体系: 养基ꎬ将 0.3%添加量的硝酸钠替换为相同质量的
2×MightyAmp Buffer 25 μLꎬ10 × Addtitive for High 硝酸钠、硫酸铵、半胱氨酸、蛋白胨、硝酸钾作为氮
Specificity 5 μLꎬ引物 ITS1 和 ITS2(15 pmol) 以及 源ꎮ 每皿放 1 个菌饼ꎬ每个处理 3 次重复ꎬ放置 28
β ̄微管蛋白 TUB( T1 / Bt ̄2b) 各 1.5 μLꎬ加 ddH O ℃ 恒温培养箱中黑暗培养 5 dꎬ观察菌落的形态ꎬ
2
定容 至 50 μLꎮ PCR 反 应 条 件: 98 ℃ 预 变 性 2 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ꎮ
minꎬ98 ℃ 变性 10 sꎬ60 ℃ 退火 15 sꎬ68 ℃ 延伸 60 1.2.5 室内药剂筛选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广
sꎬ40 个循环ꎻ最后 68 ℃ 延伸 10 minꎮ 空白对照为 西莪术叶枯病菌进行毒力测定ꎮ 将病原菌接种到
ddH Oꎮ 利用 1.0%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的条 PDA 培养基上培养 5 d 后ꎬ将菌饼(直径为 6 mm)
2
带ꎬ将有目的条带的 PCR 产物送至生工生物工程 按照供试药剂母液设定的浓度比例加入到已融化
(上海)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测 序ꎬ 所 得 序 列 在 NCBI 冷却至 50 ℃ 左右的 PDA 培养基中ꎬ混匀后倒入无
GenBank 进行 BLAST 比对ꎬ下载邻近属种序列( 表 菌培养皿中ꎬ制成含不同浓度药剂的平板( 以不加
2)ꎬ应用 MEGA 7.0 软件邻接法( neighbor ̄joiningꎬ 供试药剂的 PDA 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ꎬ在 28 ℃
NJ)构建多基因系统发育树ꎮ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6 dꎬ每个处理 3 个重复ꎬ采用
1.2.4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选用广西莪术叶枯 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做好记录并计算抑菌
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试验ꎬ设置培养基、温 率ꎮ 供试药剂浓度参照表 1ꎮ
度、光照、pH 值、碳源和氮源 6 个变量进行生物学 菌丝生长抑制率 = [( 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
特性ꎬ参考曹秀秀(2021) 和但雨柔等(2023) 的设 径) -(处理菌落直径-菌饼直径)] / ( 对照菌落直
计ꎬ方法略有改进ꎮ 径-菌饼直径) ×100%ꎮ
1.2.4.1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马铃薯 利用 SPSS 19.0 来计算 EC 值、斜率±标准误
50
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 差、卡方值、自由度和 P 值ꎮ
基(PSA)、燕麦粉琼脂培养基( OMA)、玉米粉琼脂 1.2.6 实验数据处理 本实验的数据统计处理采
培养基(CMA)和沙氏培养基( SDA)ꎮ 将广西莪术 用 SPSS 19. 0 进 行 单 因 素 方 差 分 析 ( one ̄way
病菌菌株组织块( 直径为 6 mm) 接种于 5 种培养 ANOVA)ꎬ选用 LSD 和 Duncan’ s 新复极差法进行
基的中 央ꎬ每 皿 置 放 1 个 菌 饼ꎬ每 个 处 理 重 复 3 组间的多重比较ꎬ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
次ꎬ置于 28 ℃ 的培养箱中黑暗培养 5 dꎬ采用十字 0.05)ꎮ 生物学特性的柱状图采用 Origin 2018 软
交叉法测量菌落大小ꎬ找到最适培养基ꎮ 件进行制图分析ꎮ
1.2.4.2 不同温度、光照及 pH 值对病原菌生长的
影响 在 PDA 培养基上接种广西莪术病菌菌株组 2 结果与分析
织块(直径为 6 mm) 分 别 置 于 5、10、15、20、25、
28、30、35、40 ℃ 的培养箱里进行黑暗培养ꎻ光照设 2.1 广西莪术叶枯病症状及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置处理为 L / D = 24 h / 0 h、L / D = 0 h / 24 h、L / D = 12 田间调查发现广西莪术叶枯病在老叶和嫩叶
h / 12 h 3 种ꎬ温度设置为恒温 28 ℃ ꎻ用浓度为 1 均可发病ꎬ一般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ꎬ发病率
 ̄1 30% ~ 50%ꎮ 症状早期表现为叶片出现淡黄色斑
molL 的 HCl 溶液和 NaOH 溶液配制 pH 为 2、3、
4、5、6、7、8、9、10 不同梯度的 PDA 培养基ꎮ 各处 点ꎬ周围有黄色晕圈ꎬ随着病情的发展ꎬ病斑逐渐
理条件设置 3 个重复ꎬ每日观察ꎬ5 d 后用十字交 由叶缘向叶片内部扩展ꎬ严重时扩展至整个叶片ꎬ
叉法测量菌落大小ꎮ 导致整株叶片发黄枯萎(图 1:A、B)ꎮ
1.2.4.3 不同致死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参考 从采集的 5 张病叶样品中共分离菌株 8 株菌
曹秀秀(2021)和但雨柔等(2023) 的方法ꎬ研究病 株ꎬ菌 落 形 态 为 白 色 絮 状ꎬ 分 离 率 最 高ꎬ 达 到
原菌菌落的致死温度ꎮ 87.5%ꎬ将这 8 株都进行刺伤接种ꎬ发现只有分离
1.2.4.4 不同碳源、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以 频率最高的菌株 E ̄10 成功侵染ꎬ 发病最快ꎮ 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