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广西植物》2023年第1期
P. 67
1 期 刘芳等: 婆婆纳抗黑色素瘤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6 3
37 ℃ 、5% CO 的细胞培养箱中进行培养ꎬ待细胞 表 1 婆婆纳各样品对黑色素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2
贴壁生长融合到 85%左右时ꎬ采用胰酶消化传代ꎬ Table 1 Inhibitory effects of different samples of
Veronica didyma on melanoma cells
继续培养ꎮ
2.4 用 CCK8 法检测婆婆纳样品对 B16 和 A375 不同肿瘤细胞的
抑制率 半抑制浓度
的增殖抑制作用 浓度 Different tumor IC 50
样品 Concentration cell inhibition (mgmL )
 ̄1
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ꎬ用胰酶消化后离 Sample (mg rate (%)
 ̄1
mL )
 ̄1
心得细胞沉淀ꎬ用培养基稀释成 1×10 个mL 的
4
B16 A375 B16 A375
单细胞悬液接种于 96 孔板中ꎬ每孔 100 μLꎬ置于
婆婆纳醇提物 1 33.95± —
37 ℃ 、5%的 CO 培养箱中培养 12 h 后ꎬ将培养液
2 Ethanol extract 5.44
换成含有婆婆纳提取物或单体化合物的培养液继 4 59.30± -16.22±
6.00 2.29
续培养ꎬ每孔 100 μLꎻ用含药培养基继续培养 24
8 93.55± 25.89± 1.955
hꎬ换新鲜培养液ꎬ同时每孔加 10 μL CCK8ꎬ振摇混 3.21 3.40
合均匀ꎬ继续培养 4 hꎬ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吸光度 水层 1 0.29± —
Water layer 3.97
值ꎬ测定波长为 450 nmꎮ 设置给药孔( A1)、细胞
4 5.25± -13.60±
空白孔(A2)、无细胞空白孔(A0)ꎬ5 个复孔ꎮ 5.42 5.82
正丁醇层 1 -6.42± —
细胞 增 殖 的 抑 制 率 (%) = { [( A2 - A0) -
n ̄Butanol layer 6.21
(A1-A0)] / (A2-A0)} ×100ꎮ
4 4.52± -22.43±
3.67 6.03
3 结果与分析 乙酸乙酯层 1 91.57± 20.04±
Ethyl acetate layer 1.50 4.17
4 97.90± 59.15±
3.1 对婆婆纳乙醇浸提物及不同萃取部位的抗黑 0.84 3.32
色素瘤活性评价 8 99.92± 79.55± 0.177 2.822
1.44 1.26
婆婆纳乙醇浸提物及不同溶剂萃取部位对黑 石油醚层 1 35.49± 14.89± 4.248
色素瘤细胞 B16 和 A375 增殖的抑制结果如表 1 所 Petroleum 1.91 5.22
ether layer
4 92.70± 55.25±
示ꎮ 从整体上来看:(1) 婆婆纳样品对 B16 细胞增 4.80 3.03
殖的抑制作用强于 A375 细胞ꎻ(2)乙酸乙酯部位的 8 96.67± 61.97± 1.316
0.90 1.91
 ̄1
抑制黑色素瘤的作用最强(样品浓度为 8 mgmL
 ̄1
时ꎬ其 B16 细胞的 IC 值为 0.177 mgmL )ꎬ石油
50
醚层次之ꎻ(3) 婆婆纳乙醇提取物有抑制黑色素瘤 β ̄D ̄allopyranosyl ̄(1→2) ̄β ̄D ̄glucopyranosideꎬ化合
的作用ꎬ尤其是对 B16 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样品 物 5 为 6 ̄O ̄veratroylcatalposideꎬ 化 合 物 6 为
 ̄1
浓度为 8 mgmL 时ꎬ其 B16 细胞的 IC 值为 1.955 veronicosideꎬ化 合 物 7 为 isoscutellarein 4′ ̄methyl
50
mgmL )ꎬ其他水层、正丁醇层抑制黑色素瘤的作 ether 7 ̄O ̄(6‴ ̄O ̄acetyl) ̄ballopyranosyl (1‴ →2″) ̄β ̄
 ̄1
用较弱或基本无抑制作用ꎮ 由此可见ꎬ乙酸乙酯部 glucopyranosideꎮ 其化学结构如图 3 所示ꎬ化合物
位是婆婆纳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活性部位ꎬ婆 的 C ̄NMR 数据如表 2 所示ꎮ 化合物 2、5、6 属于
13
婆纳抗黑色素瘤的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乙酸乙酯 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ꎬ化合物 3、4、7 属于黄酮苷
部位和石油醚部位ꎬ尤其是乙酸乙酯部位ꎮ 类化合物ꎮ
3.2 婆婆纳乙酸乙酯萃取部位(PPNE)的化学成分 化合物 1 白色粉末ꎬ易溶于 甲 醇ꎬ H ̄NMR
1
通过系统的分离纯化ꎬ我们从乙酸乙酯层分 (500 MHzꎬ DMSO ̄d ) δ: 10.94(1Hꎬ sꎬ -CHO)ꎬ
6
离得到了 7 个化合物ꎬ鉴定结果:化合物 1 为对羟 7.78(2Hꎬ dꎬ J = 8.5 Hzꎬ H ̄2ꎬ 6)ꎬ 6.81(2Hꎬ dꎬ
基苯甲醛ꎬ化合物 2 为胡黄连苷 IIꎬ化合物 3 为 J = 8.5 Hzꎬ H ̄3ꎬ 5)ꎻ 13 C ̄NMR (125 MHzꎬ DMSO ̄
isoscutellarein 7 ̄O ̄( 6‴ ̄Oacetyl ) ̄β ̄allopyranosyl d ) δ: 131.99(C ̄1)ꎬ 131.95(C ̄2ꎬ 6)ꎬ 115.53(C ̄
6
3ꎬ 5)ꎬ 161.98( C ̄4)ꎬ 189.29( ̄CHO)ꎮ 以上数据
(1‴ → 2″) ̄β ̄glucopyranosideꎬ 化 合 物 4 为 3′ ̄
与文献(黄宇飞等ꎬ2020)报道一致ꎬ化合物 1 鉴定
hydroxy ̄4′ ̄O ̄methylisoscutellarein 7 ̄O ̄[6‴ ̄O ̄acety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