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广西植物》2020年第2期
P. 102

2 期               潘复静等: 不同林龄和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养分变化的影响                                           2 3 9

   的降 解 速 率 较 低ꎻ 反 之 则 较 高 ( Gallardo et al.ꎬ        1.2 研究方法
   1999)ꎮ 另外ꎬ凋落物 C ∶ N ∶ P 比值对土壤养分的                  1.2.1 样地设置  2018 年ꎬ选择四种林龄 [ 分别为
   积累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具有巨大影响ꎬ并影响到                            6 年的幼龄林(AF1)、17 年的中龄林( AF2)、32 年
   土壤胞外酶的活性ꎬ导致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的养分                            的成熟林(AF3)和 58 年的过熟林( AF4)] 和四种
   循环速率发生变化( Pan et al.ꎬ2018)ꎮ 因此ꎬ研究                 密度 [分别为 2 500 株hm (株间距 2 m × 2 mꎬ
                                                                                ̄2
   凋落物 C、N 和 P 等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值                        DF1ꎬ低密度林)、3 300 株hm ( 株间距 1.5 m ×
                                                                                   ̄2
   的变化ꎬ可以了解不同环境植物凋落物的养分变化                            2 mꎬDF2ꎬ中低密度林)、4 500 株hm ( 株间距
                                                                                           ̄2
   特征ꎬ掌握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特征ꎬ对人工林管理                           1.5 m × 1.5 mꎬDF3ꎬ中高密度林)、6 000 株hm          ̄2
   和抚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ꎮ                                     (株间距 1 m × 1.67 mꎬDF4ꎬ高密度林)]共 8 种林
       吴蒙等(2014)研究发现马尾松林植物呼吸速                        分作为研究对象( 表 1)ꎮ 每个林分中ꎬ在立地条
   率和土壤碳通量在不同林龄之间具有一定差异                              件、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和林木长势较一致的区域
   性ꎻ合理的林分密度可以提高马尾松林的林下物                             选取 3 个 20 m × 20 m 的标准样方(样方间隔大于
   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含量( 孙千惠等ꎬ2018)ꎮ 因                        50 m)ꎬ均为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已经建立的长期
   此ꎬ林龄和密度两种不同的营林措施可对马尾松                             固定监测样地( 范志伟和杨章旗ꎬ2012)ꎮ 本研究
   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产生影响ꎮ 本研究基于长                            选取的样方共有 24 种ꎮ
   期定位试验ꎬ选择马尾松人工林的 4 种林龄和 4 种                        1.2.2 凋落叶和土壤样品采集  2018 年 7 月( 生长
   密度共 8 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ꎬ收集了未破碎( 降                         季)ꎬ每个样方分成 4 种 10 m × 10 m 小区ꎬ在样方
   解初期) 和破碎( 降解后期) 2 个不同降解阶段的                        中心点和 4 小区的中心点设 0.5 m × 0.5 m 的小型
   凋落叶样品以及对应的土壤表层样品ꎬ详细分析                             取样区ꎬ分 2 种不同的分解程度进行采样:(1) 未
   了凋落叶和土壤的 C、N 和 P 的含量和比值及其之                        破碎凋落叶是新鲜凋落和凋落时间不长的部分ꎬ
   间的关系ꎮ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1) 探讨不同林                         是凋落物层的上层ꎬ其养分含量可代表凋落叶的
   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的 C、N 和 P 的含量                        初始质量ꎻ(2)破碎凋落叶是凋落时间较长且与土
   和比值状况ꎻ(2) 分析两个不同降解阶段[ 未破碎                         壤相接触的已碎裂的部分ꎬ是凋落物层的下层ꎮ 5
   (凋落物上层) 和破碎( 凋落物下层)] 的凋落叶养                        个小型取样区的凋落物样品进行充分混合形成样
   分含量和比值的差异ꎬ探讨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                             方混合样ꎬ共得到凋落物样品 48 个( 未破碎和破
   不同降解阶段的养分变化ꎮ 通过以上研究ꎬ初步                            碎凋落叶样品各 24 种)ꎮ 每个样品用四分法取原
   掌握不同营林措施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                             样约 100 gꎬ先在 65 ℃ 下烘干至恒重ꎬ然后取烘干
   循环状况ꎬ为马尾松人工纯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                             样粉碎过 0.15 mm 筛(100 目)ꎬ保存备用ꎮ
   学的理论依据ꎮ                                               在每个凋落物取样点的下方采集 0 ~ 20 cm 的
                                                     表层土壤样品ꎬ将 5 个采样点的样品充分混匀成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个表层土混合样ꎮ 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装入塑料

                                                     袋ꎬ并放入冰盒中保存ꎬ迅速带回实验室进行处
   1.1 研究区概况                                         理ꎮ 土壤样品中的细根碎屑被全部挑出ꎬ过 2 mm
       研究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北部                           筛(10 目)ꎬ风干ꎬ研磨ꎬ过 0.85 mm 筛(20 目) 和
   的镇 龙 林 场ꎬ 地 理 位 置 为 109° 08′—109° 19′ E、          0.15 mm 筛ꎬ用于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ꎮ
   23°02′—23°08′ Nꎬ海拔为 400 ~ 700 m 之间ꎬ以低             1.2.3 凋落叶和土壤样品分析  凋落叶样品称取
   山丘陵地形为主ꎻ土壤类型主要是酸性或微酸性                             0. 015 g 凋 落 物 样 品 ( 精 确 到 0. 000 1 g )ꎬ 用
   的赤红壤(pH 3.72 ~ 4.14ꎻ表 1)ꎻ林场经营总面积                  KCr O -H SO 氧化法测定全碳含量ꎻ称取 0.4 g 凋
                                                         2  7  2  4
   达到 6 069.9 hm ꎬ主要种植树种为巨尾桉( Euca ̄                  落物样品(精确到 0.000 1 g)ꎬ用 H SO -H O 氧化
                  2
                                                                                     2  4   2  2
   lyptus grandis)、马尾松和杉木( Cunninghamia lan ̄         法进行消煮ꎬ然后用 FIA 流动注射仪测定全氮含
   ceolata)等ꎮ 该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ꎬ年均降雨                       量ꎬ用钼锑抗比色分光光度法测定全磷含量ꎮ
   量为1 477.8 mmꎬ年均气温为 21.5 ℃ ꎬ年均日照时                      土壤有机碳含量( SOC) 用 KCr O + H SO 氧
                                                                                      2  7   2  4
   数为1 758.9 h(范志伟和杨章旗ꎬ2012)ꎮ                        化法测定ꎻ 土壤全氮(TN)用凯氏定氮法并用流动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