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植物
- 2023年 第43卷 第4期
- 出刊日期:2023-04-25
【推荐文章】袁锋等:恶劣环境下,人工海防林因面临养分胁迫而经营困难。为探讨盐、磷胁迫对主要海防林树种木麻黄和台湾相思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该研究分别用不同浓度的NaCl(盐)和KH2PO4(磷)溶液处理种子和浇灌幼苗,测定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高盐胁迫显著抑制种子萌发,对幼苗生长有一定影响,但两种植物影响程度不同; 台湾相思种子萌发耐盐性高于木麻黄,前者相对盐害率最大值为23.03%,后者为89.15%; 随着盐浓度增加,木麻黄和台湾相思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降低,对应最大值分别为38.70%、34.67%、18.70、0.055和76.67%、62.22%、48.46、6.11。(2)两种植物的株高和根长随盐浓度增加而降低,木麻黄和台湾相思株高分别为12.29~6.01 mm和48.27~17.33 mm,根长分别为8.57~1.45 mm和33.41~5.88 mm; 台湾相思根、茎、叶生物量及根冠比均随盐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木麻黄各处理差异较小。(3)台湾相思的种子和幼苗较木麻黄更耐低磷环境,二者最适磷浓度存在差异; 木麻黄种子发芽率(49.33%)、发芽指数(23.12%)、活力指数(0.093)及根茎叶生物量最大值均在0.1 mmol·L-1磷处理; 台湾相思种子发芽率(81.11%)、发芽势(62.22%)、发芽指数(38.23)、活力指数(5.07)、株高(54.48 mm)及根长(37.16 mm)最大值均在5 mmol·L-1磷处理,10 mmol·L-1磷处理抑制其萌发。因此,播种海防林种子或种植幼苗时须根据土壤盐和磷的含量选择播种或种植方式。
- 2023年 第4期 封面
[PDF](107) [HTML]
- 2023年 第4期 目录
[PDF](116) [HTML]
- 袁 锋1,2, 罗 倩1,2, 夏心慧1,2, 潘国营1,2, 李茂瑾3, 江传阳4, 苏亲桂3, 陈 灿1,2*
- 盐磷胁迫对木麻黄和台湾相思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023,43(4):587-595
[摘要](382)
[PDF](119)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106059
- 陈增焰 1,2, 陈 灿1,2*, 袁 锋1,2, 江传阳3, 金学伟1,2, 陈子川1,2, 林 晗1,2, 吴承祯2,4
- 施盐和磷对台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及养分特征的影响
- 2023,43(4):596-605
[摘要](278)
[PDF](109)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02044
- 朱一民1,3, 李 婷1,3, 景宇杭1,3, 曹洪麟1,2,3, 叶万辉1,2,3, 沈 浩1,2,3*
- 八种红树植物幼苗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对光强的响应
- 2023,43(4):606-615
[摘要](340)
[PDF](107)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03088
- 候师师, 梁考云, 高程海, 蒋翠萍, 唐倩倩, 刘永宏, 易湘茜*
- 红树木榄生境中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及其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 2023,43(4):616-625
[摘要](290)
[PDF](111)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106012
- 周婉敏1,2, 林若宜1,3, 刘 楠1, 任 海1, 徐贝贝1,2, 简曙光1*
- 海人树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 2023,43(4):626-634
[摘要](312)
[PDF](101)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105014
- 李 喆1, 黄媛林1 , 朱俊华2, 胡文进3, 王巧贞1, 黄庶识1, 潘信利1*
- 小花老鼠簕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
- 2023,43(4):635-648
[摘要](288)
[PDF](134)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111031
- 郑 熊, 叶文伟, 赵从举*, 梅敏华
- 海南东寨港两种红树植物旱季和雨季的光合生理特征比较
- 2023,43(4):649-657
[摘要](288)
[PDF](91)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03022
- 张小丽1, 2, 陈泽柠1, 2*, 武正军1, 2
- 气候变化情景下少花蒺藜草在中国的分布区变化
- 2023,43(4):658-669
[摘要](242)
[PDF](95)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108060
- 任正涛1, 李世刚1, 李宇然2,3, 李萍萍1, 王秋萍2,3, 王焕冲2,3*
- 苋科(广义)入侵植物墙生藜在中国的新记录
- 2023,43(4):670-675
[摘要](272)
[PDF](107)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112077
- 杨甲甲1,2, 杨米连1,2,胡彦如1*
- 生物钟PRR蛋白促进拟南芥幼苗中花青素的合成
- 2023,43(4):676-687
[摘要](244)
[PDF](113)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02042
- 朱秀红1, 杨会焕1, 于 宏2, 韩 钰1, 任方方1, 茹广欣1*
- GA3对NaCl胁迫下‘泡桐1201'幼苗生理代谢及离子吸收的影响
- 2023,43(4):688-698
[摘要](216)
[PDF](100)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06074
- 唐世梅1,2,3,4, 蔡文淇1,3, 张大毛1,3, 陈倩如1,3, 李炎林1,3*,田代科2,4*
- 光照强度对三个虎耳草观赏品种的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2023,43(4):699-711
[摘要](240)
[PDF](89)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112018
- 覃 雯1, 尹立伟1*, 胡 婷1, 杨春成1, 武 琳2, 黄 祝 1, 胡雅楠1
- 野生茯苓鉴定及其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研究
- 2023,43(4):712-722
[摘要](292)
[PDF](86)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05037
- 褚 晶, 田晓芹, 陈世华, 郭善利*
- 外源褪黑素对小麦幼苗生理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 2023,43(4):723-731
[摘要](232)
[PDF](86)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111059
- 叶 琦1,2, 潘靖宜1,2, 张 敏1,2, 伊贤贵1,2, 王贤荣1,2, 李 蒙1,2*
- 山樱花品种间花色差异的代谢组学研究
- 2023,43(4):732-740
[摘要](244)
[PDF](83)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04088
- 黄 婷, 唐 梦, 陈晓丽, 李卜宇, 张雪梅*
- 四种栎属青冈亚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研究
- 2023,43(4):741-754
[摘要](262)
[PDF](90)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05039
- 李婷婷, 段耿婷, 张 澜, 王丹丹, 吴发明, 姚秋阳*
- 不同亚硒酸钠浓度对党参生长、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 2023,43(4):755-764
[摘要](266)
[PDF](98)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111008
- 李清韵, 唐倩雯, 陈冠群, 申晓辉*
- 两个八仙花品种花色苷的提取、鉴定和理化稳定性
- 2023,43(4):765-776
[摘要](288)
[PDF](86)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107011
- 付欢欢1, 何懿菡1*, 尹洋洋1, 胡伟1, 杨 烨1, 岳正刚1,2
- 正交法优选调控秦艽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的条件
- 2023,43(4):777-784
[摘要](246)
[PDF](96)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05057
专栏:海岛与海岸植物研究
专题:入侵植物研究
生理与发育
- 2023年 第4期 整期pdf文件
- 2023,43(4)
    [摘要](346)
    [PDF](166)
- 2023年 第4期 封面
- 2023,43(4)
    [摘要](248)
    [PDF](107)
- 2023年 第4期 目录
- 2023,43(4)
    [摘要](252)
    [PDF](116)
专栏:海岛与海岸植物研究
- 袁 锋1,2, 罗 倩1,2, 夏心慧1,2, 潘国营1,2, 李茂瑾3, 江传阳4, 苏亲桂3, 陈 灿1,2*
- 盐磷胁迫对木麻黄和台湾相思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恶劣环境下,人工海防林因面临养分胁迫而经营困难。为探讨盐、磷胁迫对主要海防林树种木麻黄和台湾相思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该研究分别用不同浓度的NaCl(盐)和KH2PO4(磷)溶液处理种子和浇灌幼苗,测定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高盐胁迫显著抑制种子萌发,对幼苗生长有一定影响,但两种植物影响程度不同; 台湾相思种子萌发耐盐性高于木麻黄,前者相对盐害率最大值为23.03%,后者为89.15%; 随着盐浓度增加,木麻黄和台湾相思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降低,对应最大值分别为38.70%、34.67%、18.70、0.055和76.67%、62.22%、48.46、6.11。(2)两种植物的株高和根长随盐浓度增加而降低,木麻黄和台湾相思株高分别为12.29~6.01 mm和48.27~17.33 mm,根长分别为8.57~1.45 mm和33.41~5.88 mm; 台湾相思根、茎、叶生物量及根冠比均随盐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木麻黄各处理差异较小。(3)台湾相思的种子和幼苗较木麻黄更耐低磷环境,二者最适磷浓度存在差异; 木麻黄种子发芽率(49.33%)、发芽指数(23.12%)、活力指数(0.093)及根茎叶生物量最大值均在0.1 mmol·L-1磷处理; 台湾相思种子发芽率(81.11%)、发芽势(62.22%)、发芽指数(38.23)、活力指数(5.07)、株高(54.48 mm)及根长(37.16 mm)最大值均在5 mmol·L-1磷处理,10 mmol·L-1磷处理抑制其萌发。因此,播种海防林种子或种植幼苗时须根据土壤盐和磷的含量选择播种或种植方式。
- 2023,43(4):587-595
    [摘要](382)
    [PDF](119)
- 陈增焰 1,2, 陈 灿1,2*, 袁 锋1,2, 江传阳3, 金学伟1,2, 陈子川1,2, 林 晗1,2, 吴承祯2,4
- 施盐和磷对台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及养分特征的影响
- 为探究施盐和磷对重要海防林树种台湾相思幼苗叶光合作用与养分特征的影响,该研究设置0%(B0)、0.2%(B1)、0.4%(B2)、0.6%(B3)、0.8%(B4)的NaCl溶液和0(P0)、0.5(P1)、1.5(P2)g·kg-1 3个供磷水平的过磷酸钙磷肥,在此基础上设置盐磷6个耦合处理,测定幼苗光合作用和养分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盐胁迫显著抑制台湾相思幼苗的生长发育,盐含量越高影响程度越大; 低盐施磷对台湾相思幼苗生长不利,中高盐施磷显著减缓盐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2)台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受盐胁迫影响显著; 中低盐施磷后气孔关闭程度上升会加剧盐胁迫对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高盐适当施磷可显著提高台湾相思幼苗光合能力。(3)盐胁迫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且对光系统Ⅱ造成危害; 低盐胁迫施磷对台湾相思幼苗叶绿素合成不利,高盐适当施磷可以提高叶绿素合成量、稳定细胞膜结构以及提高叶片潜在光合能力。(4)盐胁迫对叶的Fe、Mn、Na、Cu等金属元素含量有较强干扰; 在盐胁迫基础上施磷可有效促进幼苗对部分元素的吸收。综上认为,在盐胁迫条件下施磷可以提高台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和吸收养分的能力。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台湾相思树的耐盐性和磷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沿海防护林可持续经营具有指导意义。
- 2023,43(4):596-605
    [摘要](278)
    [PDF](109)
- 朱一民1,3, 李 婷1,3, 景宇杭1,3, 曹洪麟1,2,3, 叶万辉1,2,3, 沈 浩1,2,3*
- 八种红树植物幼苗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对光强的响应
-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我国南方海岸带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为明确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策略,该文选取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obovata)、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黄槿(Hibiscus tiliaceu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遮荫控制试验,探究这8种红树植物一年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强度(自然光强的100%、45%、30%、10%)处理下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随光照强度下降,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受到的影响较小,而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则表现出下降趋势。(2)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在10%光照强度处理下的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的抗氧化酶活性则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对光照的生理适应角度来看,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具有一定的耐阴性,适宜种植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 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适宜作为中上层树种或在郁闭度较低的林下种植。该研究结果为人工红树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理论指导。
- 2023,43(4):606-615
    [摘要](340)
    [PDF](107)
- 候师师, 梁考云, 高程海, 蒋翠萍, 唐倩倩, 刘永宏, 易湘茜*
- 红树木榄生境中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及其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 红树生境中微生物菌群丰富,其次生代谢产物结构新颖,是挖掘新型药物的重要来源。该研究利用纯培养技术和16S 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细菌种属,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 以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通过MTT和PCR技术测试细菌代谢产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 使用LC-HRMS技术对活性菌株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析,初步评价木榄沉积物、根、叶以及胚轴的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以及细菌代谢物生物活性,寻找抗乙肝病毒的药源菌株。结果表明:(1)共获得细菌59种,分属于4门5纲14目23科36属,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菌属; 菌株GXIMD07402、GXIMD07665、GXIMD07384分别为Pseudooceanicola属、Thioclava属和Aestuariibaculum属的潜在新种。(2)抗乙肝病毒活性结果显示GXIMD07366、GXIMD07616、GXIMD07384 、GXIMD07550、GXIMD07445X提取物能显著降低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水平(P<0.05),抑制率分别为51%、47%、63%、52%、47%。(3)初步鉴定强活性菌株GXIMD07384的4个主要代谢产物有adenosine、cyclo(L-Pro-L-OMet)、acremine G和7,8-dimethylbenzo[g]pteridine-2,4(1H,3H)-dione。综上认为,木榄生境中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丰富且含有能产生抗乙肝病毒活性化合物的菌株。该研究结果为后续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 2023,43(4):616-625
    [摘要](290)
    [PDF](111)
- 周婉敏1,2, 林若宜1,3, 刘 楠1, 任 海1, 徐贝贝1,2, 简曙光1*
- 海人树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 海人树(Suriana maritima)是海人树科的一种滨海观赏植物,目前在中国仅分布于南海诸岛。该文以西沙群岛自然生长的海人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分析测定其茎杆及其叶片的形态解剖结构、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逆渗透物质含量,以及叶片与生长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等生态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海人树的叶片小而厚,角质层明显,栅栏组织发达,气孔密度小(8.64 n·mm-2),易于维持体内水分,能很好地适应干旱和高盐碱的环境; 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低(0.76 mg·g-1),总抗氧化能力高(589.50 U·g-1),脯氨酸含量高(1 123.64 μg·g-1),表明海人树光合利用效率高,抗氧化能力强。(2)海人树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低,而叶片有机碳、氮、磷含量较高(分别为490.27、18.10、3.81 g·kg-1),表明海人树的土壤养分利用效率高,对贫瘠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综上表明,海人树对强光、干旱、高盐碱和土壤贫瘠的热带珊瑚岛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作为热带珊瑚岛植被恢复和园林绿化的工具种。该研究结果为其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2023,43(4):626-634
    [摘要](312)
    [PDF](101)
- 李 喆1, 黄媛林1 , 朱俊华2, 胡文进3, 王巧贞1, 黄庶识1, 潘信利1*
- 小花老鼠簕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
- 小花老鼠簕(Acanthus ebracteatus)是一种生长在红树生态系统的珍稀真红树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研究小花老鼠簕内生及根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挖掘其潜在新物种及具有特殊生物学活性的菌株,该文利用7种不同培养基,通过传统稀释涂布法对小花老鼠簕各植物组织及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解析其内生及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应用植物病原菌平板对峙实验和平铺捕食活性测试分析其可培养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从小花老鼠簕的根、茎、叶、花及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44株可培养细菌,这些细菌隶属于18目26科37属66种,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属,分别占细菌种数的15.1%和13.6%;(2)拮抗多种植物病原菌试验结果显示,获得29株具有拮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细菌,10株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其中链霉菌属菌株拮抗作用最强且菌株Y129为潜在新物种。(3)捕食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有5株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ulti-drug 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 aureus)及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具有捕食活性,假单胞菌属菌株捕食活性最强,其中菌株Y90为潜在新物种。综上表明,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及其根际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细菌种质资源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作为生防菌和药源菌的来源之一,该研究结果为提高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的药效和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
- 2023,43(4):635-648
    [摘要](288)
    [PDF](134)
- 郑 熊, 叶文伟, 赵从举*, 梅敏华
- 海南东寨港两种红树植物旱季和雨季的光合生理特征比较
- 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是退化植物群落恢复、重建植物种选择的重要依据。为研究不同红树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该研究于2021年旱季的4—5月、雨季的7—9月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红树植物秋茄和海莲的光合生理参数和主要生态因子,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主要生态因子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秋茄旱季净光合速率日均值(8.43 μmol-2·s-1)略低于雨季(8.67 μmol-2·s-1),差异不显著; 海莲旱季净光合速率日均值(7.03 μmol-2·s-1)显著低于雨季(9.41 μmol-2·s-1); 旱季秋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显著高于海莲,而雨季秋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显著低于海莲。(2)旱季、雨季秋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光合生理因子日均值变化幅度小于海莲,水分利用效率也低于海莲。(3)旱季、雨季两种红树植物均存在“光合午休”现象。旱季,秋茄属于非气孔限制,而海莲属于气孔限制; 雨季,秋茄和海莲均属于气孔限制。(4)旱季影响秋茄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决策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主要限制因子是相对湿度,而生态因子对海莲净光合速率均起限制作用,其中饱和水汽压差是主要限制因子; 雨季秋茄和海莲的主要决策因子均是光合有效辐射,主要限制因子均是饱和水汽压差。综上研究表明,秋茄对于生境变化有着更强的适应性,海莲不仅具有较好耐旱性能,而且更适合高温多雨生境,该研究结果为退化红树林的恢复重建植物种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 2023,43(4):649-657
    [摘要](288)
    [PDF](91)
专题:入侵植物研究
- 张小丽1, 2, 陈泽柠1, 2*, 武正军1, 2
- 气候变化情景下少花蒺藜草在中国的分布区变化
-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是我国的入侵种植物之一,严重影响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和生态环境。为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少花蒺藜草的适生分布区变化,该研究基于MaxEnt模型,利用103个少花蒺藜草的地理分布数据和19个气候环境因子,分析预测在RCP 4.5、RCP 8.5两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2050s和2070s时段在我国范围内少花蒺藜草的适生分布区。结果表明:(1)少花蒺藜草的当前适生分布区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00%,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三省(区)接壤的东北地区。(2)未来少花蒺藜草的适生分布区面积有所增加,其中中等适生区所占面积扩张程度最大,达到38.26%。(3)年平均气温、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湿季降水量是影响少花蒺藜草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4)未来少花蒺藜草的分布质心总体向西移动。综上认为,目前在中国范围内,少花蒺藜草的已入侵区域还远小于潜在可入侵区域,未来还可能向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进一步扩散,为防止少花蒺藜草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扩散带来的危害,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对其的预防措施和入侵态势。该研究结果为我国防治入侵种植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防治手段。
- 2023,43(4):658-669
    [摘要](242)
    [PDF](95)
- 任正涛1, 李世刚1, 李宇然2,3, 李萍萍1, 王秋萍2,3, 王焕冲2,3*
- 苋科(广义)入侵植物墙生藜在中国的新记录
- 外来物种的归化和入侵对全球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已成为当今各国生物多样性管理和生态保护中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是遭受外来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管理和治理等方面形势严峻。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研究,该文报道了苋科(广义)入侵植物墙生藜[Chenopodiastrum murale(L.)S. Fuentes, Uotila & Borsch]在中国的新记录。墙生藜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现已扩散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0多个国家,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同时也是我国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明确规定禁止入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现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发现该外来入侵植物。该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简要介绍了其分类历史,并提供了可供鉴定比对的野外生态照片; 此外, 对墙生藜可能的传入途径进行了分析,对其危害和风险作了简要评估。该物种的新发现说明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的本底调查还存在不足。
- 2023,43(4):670-675
    [摘要](272)
    [PDF](107)
生理与发育
- 杨甲甲1,2, 杨米连1,2,胡彦如1*
- 生物钟PRR蛋白促进拟南芥幼苗中花青素的合成
- 生物钟(circadian clock)是激发植物生理特征节律性表达,并使之维持稳定的保守内源调节机制。PRR(PSEUDO-RESPONSE REGULATOR)蛋白家族是生物钟中央振荡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控植物的种子萌发、下胚轴伸长和开花等多种生命过程。花青素(anthocyanin)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的繁衍、生长发育和抵抗逆境胁迫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对象,探讨生物钟PRR蛋白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功能和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在PRR基因单突变体及多突变体幼苗中,花青素的积累明显降低,某些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也显著降低。(2)相反,在PRR5过表达幼苗中,花青素的积累以及某些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则显著升高。(3)蛋白相互作用结果显示,PRR5蛋白能与MYB75、TT8、MYB90及MYB113等花青素调控蛋白相互作用,并形成复合物。(4)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拟南芥PRR5诱导幼苗中花青素的合成依赖于MYB家族花青素调控蛋白。综上认为,生物钟PRR蛋白可能通过PRR5与MYB75、TT8等相互作用,促进拟南芥幼苗中花青素的合成和积累。该研究结果对发掘PRR蛋白新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深入理解生物钟信号调控植物幼苗的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 2023,43(4):676-687
    [摘要](244)
    [PDF](113)
- 朱秀红1, 杨会焕1, 于 宏2, 韩 钰1, 任方方1, 茹广欣1*
- GA3对NaCl胁迫下‘泡桐1201'幼苗生理代谢及离子吸收的影响
- 为探究赤霉素(GA3)对NaCl胁迫下‘泡桐1201'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及生理机制,该研究以‘泡桐1201'幼苗为材料,设置不同的NaCl、GA3浓度,测定分析GA3缓解NaCl胁迫下泡桐幼苗的生理指标、光合指标及离子转运能力。结果表明:(1)150 mmol·L-1NaCl胁迫下泡桐幼苗的生长量显著下降(P<0.05),下降量超过50%; 适宜浓度的外源GA3显著提高泡桐幼苗的株高、根长及生物量,400 mg·L-1的GA3处理干重较A0增加69.71%。(2)随着GA3浓度的增加,3种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Pn、Tr、Ci、Gs)均增大,光合效率提高,各离子含量(K+、Ca2+、Mg2+)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400 mg·L-1的GA3处理组叶片及根系中的Na+含量比A0分别降低了23.59%和11.92%。(3)相关性分析及PCA分析显示,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同浓度GA3处理幼苗的差异明显,当GA3浓度为400 mg·L-1时缓解效果最佳。综上认为,叶面喷施GA3能增强盐胁迫下‘泡桐1201'幼苗的抗氧化能力,缓解因盐胁迫导致活性氧过多而引起的膜脂过氧化反应,促进植株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的积累,减少植物对Na+的吸收促进营养离子的积累,以添加400 mg·L-1GA3更能提高‘泡桐1201'幼苗的抗性。该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泡桐耐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泡桐在盐渍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2023,43(4):688-698
    [摘要](216)
    [PDF](100)
- 唐世梅1,2,3,4, 蔡文淇1,3, 张大毛1,3, 陈倩如1,3, 李炎林1,3*,田代科2,4*
- 光照强度对三个虎耳草观赏品种的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是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阴生植物,常用于庭院绿化。光照强度对虎耳草的生长表现尤其是叶色、叶斑形成及其颜色深浅可能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其观赏价值。为探讨不同虎耳草品种对光强的适应能力及其最佳郁闭度,该研究以我国国际登录的三个虎耳草品种为材料,分析100%、85%、60%、40%和15% 5种不同光照强度处理对植株生长发育和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虎耳草耐阴能力的适宜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遮荫度增加,叶片数、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呈上升趋势。(2)随着遮荫度增加,生成匍匐茎的条数、地上部分鲜重、地上部分干重、匍匐茎直径、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随着遮荫度增加,叶片的最大荧光值、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的含量呈下降趋势。(4)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显示,三个虎耳草品种对不同光照的适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即‘雪纹'>‘天目恩赐'>‘黑魁',其中‘雪纹'的最适光照度为40%,‘天目恩赐'和‘黑魁'的最适光照度为15%~40%。在园艺实践推广应用中,对不同品种应选择在不同的适宜光照条件下栽培,该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虎耳草观赏品种提供了实践指导。
- 2023,43(4):699-711
    [摘要](240)
    [PDF](89)
- 覃 雯1, 尹立伟1*, 胡 婷1, 杨春成1, 武 琳2, 黄 祝 1, 胡雅楠1
- 野生茯苓鉴定及其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研究
- 为揭示茯苓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及培养方式对其主要酶系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对野生茯苓菌株进行培养特性的显微观察,利用3对引物PCR扩增进行系统发育学的鉴定,经定性培养筛选出优势菌株YX1,采用酶标仪测定不同条件下茯苓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降解酶的活力大小。结果表明:(1)茯苓有菌丝体、子实体和菌核3 种形态特征。(2)PCR分别获得rDNA-ITS序列1 652 bp、核糖体大亚基序列 660 bp和翻译延伸因子序列545 bp,提交至 NCBI,登录号分别为 ON129554、ON129553和 ON155840。(3)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在有松木屑和无松木屑条件下,外切β-葡聚糖酶(CBH)、内切β-葡聚糖酶(EG)、β-葡萄糖苷酶(BGL)最高分泌量分别为16 ~ 17 U·mL-1、32 ~ 35 U·mL-1、36 ~ 37 U·mL-1; 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最高分泌量分别为28 ~ 38 U·mL-1、280 ~ 342 U·mL-1、9 ~ 11 U·mL-1; 锰过氧化物酶(MnP)、漆酶(laccase)、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这3种木质素降解酶在4种不同培养液中均有微弱的酶活性,木质纤维素酶中的酶活性大小依次为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BGL>EG>CBH>α-葡萄糖苷酶>LiP>MnP>Laccase,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上表明,该研究结合形态学与分子鉴定,明确了野生茯苓YX1的分类地位,与褐腐菌在亲缘关系上既有联系又存在遗传差距,为茯苓产生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的降解机制提供了基础酶学参考。
- 2023,43(4):712-722
    [摘要](292)
    [PDF](86)
- 褚 晶, 田晓芹, 陈世华, 郭善利*
- 外源褪黑素对小麦幼苗生理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 为探讨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对小麦幼苗生理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该研究以良星99为供试材料,测定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下小麦幼苗生长形态、光合及荧光参数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关键指标。结果表明:(1)0.1 μmol·L-1的褪黑素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植株的光合能力,叶绿素Chl a、Chl b和Chl(a+b)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PQ)、表观光合传递速率(ETR)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均在褪黑素浓度为0.1 μmol·L-1时达到增加最大值; PSⅡ最大光合效率(Fv/Fm)、最大光能转化潜力(Fv/Fo)随褪黑素浓度升高逐渐降低; 光化学淬灭(qL)随褪黑素浓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2)与CK(0 μmol·L-1)相比,低浓度褪黑素显著降低小麦根和叶中过氧化物酶(POD)及小麦叶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高浓度褪黑素处理显著增加小麦POD的活性; 小麦根中丙二醛(MDA)含量随褪黑素浓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综上表明,适量褪黑素处理可促进小麦的生长,使小麦光合能力维持在较高水平,并通过POD和CAT调节不同褪黑素处理引起的氧化应激。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褪黑素在小麦中的调控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2023,43(4):723-731
    [摘要](232)
    [PDF](86)
- 叶 琦1,2, 潘靖宜1,2, 张 敏1,2, 伊贤贵1,2, 王贤荣1,2, 李 蒙1,2*
- 山樱花品种间花色差异的代谢组学研究
- 山樱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花类植物,花色是其最重要的观赏特征。为探究影响山樱花品种间花色差异的代谢通路及关键代谢产物变化,该文利用LC-MS/MS技术对白色、绿色和粉色的山樱花品种进行花青素靶向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共检测到42种花青素物质,主要包含矮牵牛素、飞燕草素、黄酮类化合物、锦葵色素、芍药花素、矢车菊素、天竺葵素和原花青素8种物质。(2)差异代谢花青素25种,包括11种下调、14种上调,其中有7种花青素在粉色花瓣中显著富集。(3)KEGG通路注释发现差异代谢物在花青素生物合成通路中显著富集,结合聚类结果发现矮牵牛素-3-O-葡萄糖苷是山樱花品种间花色差异产生的关键代谢物。该研究揭示了山樱花花色差异的代谢机理,为后续山樱花花色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新品种花色改良和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 2023,43(4):732-740
    [摘要](244)
    [PDF](83)
- 黄 婷, 唐 梦, 陈晓丽, 李卜宇, 张雪梅*
- 四种栎属青冈亚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研究
- 栎属青冈亚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地位长期存在着争议,部分种的种间关系不明确。为揭示宁冈青冈(Quercus ningangensis)、曼青冈(Q. oxyodon)、毛曼青冈(Q. gambleana)、竹叶青冈(Q. neglecta)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选择以上4种栎属青冈亚属植物的成熟叶片进行二代测序,对其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类群进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1)宁冈青冈、曼青冈、毛曼青冈、竹叶青冈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160 906、160 883、160 832、160 784 bp,均编码133个基因,包括8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2)4种栎属青冈亚属植物偏好以A/T结尾的密码子,质体基因组变异区域主要存在于非编码序列。(3)通过IR边界分析得出,4种栎属青冈亚属植物存在ycf1假基因且在IRb/SSC区域发生扩张。(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壳斗科中,水青冈属(Fagus)和轮叶三棱栎属(Trigonobalanus)较早分化出来,栎亚属(subg. Quercus)未形成一个单系群,叶绿体基因组建树结果和核标记、质体标记一致,栎亚属中Ilex组和Cerris组间出现穿插现象。(5)毛曼青冈的系统发育地位存在着争议,《中国植物志》及部分地方植物志将毛曼青冈作为一个单独的种处理; 周浙昆、邓敏等学者根据叶的特征将毛曼青冈作为曼青冈的一个亚种处理; 而该研究根据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并结合前人的形态分析结果,支持毛曼青冈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存在的观点。该研究结果为探讨栎属青冈亚属系统发育地位、栎属青冈亚属组的划分、存疑种种间关系的解决提供了基础资料。
- 2023,43(4):741-754
    [摘要](262)
    [PDF](90)
- 李婷婷, 段耿婷, 张 澜, 王丹丹, 吴发明, 姚秋阳*
- 不同亚硒酸钠浓度对党参生长、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 为综合了解党参的施硒效应,该研究基于水培试验探究不同亚硒酸钠浓度处理条件下党参幼苗的硒积累、生长、生理和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适宜硒浓度(0.2 mg·L-1)可以促进党参的叶片面积、株高、生物量的增长,而高硒浓度(10 mg·L-1)则抑制党参生长。(2)增加亚硒酸钠浓度和硒暴露时间均可提高党参幼苗在根和叶中的硒含量,不同器官硒积累表现为根>叶>茎。(3)适宜硒浓度(0.2 mg·L-1)处理可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并减少丙二醛、脯氨酸和过氧化氢的积累,而高硒浓度(10 mg·L-1)则与之相反。(4)适宜硒浓度(0.2 mg·L-1)有利于党参炔苷、多糖、可溶性蛋白的积累,而高硒浓度(10 mg·L-1)可以对多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产生不利影响。综上认为,亚硒酸钠对党参具有双重效应,施加适量浓度对党参的生长、生理和品质有益,并以0.2 mg·L-1硒浓度处理的效果最佳。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亚硒酸钠浓度对施硒效应的影响,为富硒党参的基础研究及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 2023,43(4):755-764
    [摘要](266)
    [PDF](98)
- 李清韵, 唐倩雯, 陈冠群, 申晓辉*
- 两个八仙花品种花色苷的提取、鉴定和理化稳定性
- 为优化八仙花花色苷提取条件,探究具有不同花色可调性的八仙花花色苷组分和理化稳定性差异,初步解释八仙花花色可调性存在差异的原因,该文以花色不可调的‘蒂亚娜(Tijana)'和花色可调的‘拉维布兰(Ravi Brent)'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ylla)为材料,通过L9(33)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波法提取花色苷的最优条件,利用UPLC-Q-TOF-MS法进行花色苷组分的鉴定,分析离体条件下温度、光照、金属离子和糖类对八仙花花色苷理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花色苷提取的最优条件是‘蒂亚娜'和‘拉维布兰'的乙醇浓度分别为70%和80%,料液比均为1:20,提取时间均为20 min。(2)二者的主要花色苷组分均为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3)八仙花花色苷在温度≤ 70 ℃暗处保存效果更好。(4)花色不可调的‘蒂亚娜'八仙花花色苷对光照、糖类和大多金属离子更稳定; 只有花色可调的‘拉维布兰'八仙花花色苷加入中低浓度(10~30 mmol·L-1)Al3+ 后由粉色变为蓝色且稳定性提高,而 ‘蒂亚娜'无此颜色变化,表明八仙花花色可调性的差异与其理化稳定性有关。该研究结果为八仙花花色苷提取、保存、花色改良以及干燥花护色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 2023,43(4):765-776
    [摘要](288)
    [PDF](86)
- 付欢欢1, 何懿菡1*, 尹洋洋1, 胡伟1, 杨 烨1, 岳正刚1,2
- 正交法优选调控秦艽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的条件
- 为优选可抑制秦艽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的条件,该文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共设计16组处理,研究洛伐他汀(MVA途径抑制剂)、膦胺霉素(MEP途径抑制剂)和取样天数对秦艽中马钱苷酸、獐牙菜苷、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4种主要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含量变化受取样天数影响最大,其次为膦胺霉素浓度,次之为洛伐他汀浓度。(2)以最佳抑制条件处理后,马钱苷酸、獐芽菜苦苷、龙胆苦苷和獐芽菜苷含量分别下降了69%、36%、33%和4%。基于正交法优选的抑制条件,对4种化合物均可抑制。综上所述,可确定调控秦艽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的最佳抑制条件为膦胺霉素400 μmol·L-1,洛伐他汀50 μmol·L-1,取样天数6 d,该条件为进一步研究MEP和MVA途径在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代谢合成中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 2023,43(4):777-784
    [摘要](246)
    [PDF](96)